新种群可吸收二氧化碳,但效应微乎其微
有科学家认为,冰山周围大量生物的出现将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些温室气体被海洋吸收,然后又被海洋生物吸收,海洋生物死后会沉到海底,并把碳留在海底。
“这些新种群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这种吸收二氧化碳的效应显得微乎其微。”对此,蔡明红表达了自己的不认同。他认为,这是因为南极的面积非常之大,而由局部区域出现海洋生物聚集,来预测其对整个南极地区温室气体的活动的影响无疑是不客观的。这些短暂的、微小的局部变化根本就不能救赎全球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弊端。
相反,在研究这些日渐增多冰山及其周围海域生物骤然增多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冰川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化的事实。
蔡明红告诉记者,冰山的存在是人类观测环境变化的晴雨表。目前,冰山的存在正是南极冰川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由于海水和大气温度升高致使冰架底部消融,冰川崩裂滑向大海的结果。冰川的急剧融化给人类的生存状态鸣响了警钟。
“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环境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南极冰盖,其平均海拔是两千多米。南极大陆的冰盖在缓慢地向海洋移动。目前,移动过程比较稳定,但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恶劣,一旦某一块发生断裂,就很有可能形成大范围崩裂。”蔡明红说。
◆延伸阅读
南极动物
企鹅 企鹅是一种古老的游禽,在南极未披上冰甲之前,它们就已经在那里定居了。企鹅的繁殖在极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企鹅的卵由雄企鹅在气温低至-60℃的冬季孵化,孵化期为2个月。
磷虾 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体长一般3~5厘米,在海洋中过着漂移的生活。南大洋磷虾的储存量十分惊人,约为4亿吨~6亿吨,它们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
象海豹 海豹家族中的海豹之王———象海豹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群居生活。象海豹是因为在它们嘴唇的上方长有一块形状特像大象鼻子的肌肉,故得此名。
威德尔海豹 威德尔海豹是不折不扣的打孔巨匠。当它们被封在海冰或浮冰群 的底层,无法浮出水面进行呼吸时,它们就不顾一切大口大口地啃起冰来。费尽了平生之力,啃出一个洞,于是,它们钻出洞外,尽情呼吸空气。
南极鳕鱼 南极鳕鱼生活在南大洋比较寒冷的海域。它们体长40厘米左右,体重为几公斤,体型短粗。它们的血液为灰白色,没有血红蛋白。南极鳕鱼的独特生理功能是抗低温,那是因为它们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化学物质———抗冻蛋白。
南极海燕 南极海燕的嘴角上有一个鼻孔状的管子,与胃相通,平时有鼻涕似的糊状物封闭,应急时作为防御的武器。它突然发动进攻时,像水枪一样将胃中的液体喷射出来,足足能喷半米远。这种液体呈油性,略带橙黄色,腥臭难闻,溅到衣服上,一时难以清除。
南极海燕中,个体最大的是巨海燕,飞行时,两翼端间的距离可达2.2米。
蓝鲸 蓝鲸是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兽类之最。南大洋中鲸的数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现存量100万头左右。每年南极夏季到来的时候,生活在南半球的鲸就纷纷南下,南大洋就进入了一个鲸的世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