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2日消息:5月26日,全国绿化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开阳县县长宗文领到了“全国绿化模范县”的牌匾额。作为全国林业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此次评选,我省仅开阳一家获此殊荣,开阳也是我省获此表彰的第二个县(区、市)。开阳林业绿化工作何以异军突起?省绿委办副主任陈茂祥一语破的:除了森林覆盖率这一硬指标和开阳历届班子对植树造林的执著追求外,对绿色生态内涵的理解,以及为此不懈的努力,是开阳绿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初夏时节,走进开阳大地,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放眼望去,田园边,山野里,浓荫汇成绿色的海洋,一派生机蓬勃的新气象。
十年树木,美好生态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开阳绿化事业也是从曲折中崛起的。上世纪70、80年代,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使该县森林遭受重创,森林覆盖率曾一度跌到17%的低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县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
1995年6月24日,连续10余小时的暴雨汇成汹涌的山洪,致使金中镇洋水河流域出现泥石流,造成河道堵塞、房屋坍塌、公路被毁,灾害殃及全镇5000余户,死伤50人,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据灾后调查,森林大量减少是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此后,该县翁昭、白马等地泥石流、洪涝灾害也时常发生。惨痛教训拉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开阳县从中醒悟,决心将开阳建设成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县充分利用长江防护林工程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种植、管护力度;加大工程指挥、监督、管护力度,严格定人员、定任务等“四定”责任制,严把整地、育苗、植苗“三关”。一系列措施,使1995至2000年的“长防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共完成营造林50.8万亩,超工程计划45.1%。2000年,该县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5年造林8.9万亩,累计完成封山育林面积45万亩。
“长防林”、“天保林”两大工程的实施,推动了该县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开阳县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跃升至如今的40.22%。
由于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开阳县多次获国家和省级表彰。连续6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2003年获贵州省绿化模范县称号,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称号。
二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之后,开阳县决策层开始思考怎样围绕“绿色”做文章。2003年初,开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环境立县,兴林富民,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目标。县委书记胡红霞和县长宗文指出: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于是,开阳县紧锣密鼓实施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一、二、三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战略。
开阳是磷矿资源大县。如何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达到既持续壮大磷化工支柱产业又保持碧水蓝天的良好环境目的,成为开阳县生态恢复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主攻方向。开阳县委、县政府聘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全国首个《贵阳市循环经济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基地规划》。2004年底,山东兖矿、西洋集团等总投资达70余亿元的10余个环境经济工业及配套项目企业入驻。同时,安达公司、双开司等原驻开阳企业也纷纷在这个规划指导下,实施了“三废”循环利用、黄磷深加工等循环经济技改项目。预计2010年,这些循环经济企业将为开阳带来总值达110亿元的绿色GDP。2005年,开阳被中国无机盐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磷都”,成为生态经济建设的又一成果。
三 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辛苦也不白费。绿水青山开始让开阳人受惠。高密度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开阳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南江峡谷、紫江地缝、香火岩峡谷为代表的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