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备忘一:舍小顾大还民绿地 提起拆墙透绿,让哈密市民记忆犹新的当属地委、行署和哈密市委、市政府率先拆除门面房的事。仅地委、行署门面房第二期拆除面积达756平方米,哈密市委、市政府拆除面积达1709平方米。两级政府的率先拆迁,为拆迁工作带了个好头,使涉及几十个单位的违章建筑、有碍观瞻的围墙得到顺利拆除。通过扎扎实实开展街区整治和绿化工作,街道宽广了、道路畅通了、景观优美了,城区卫生状况改观了,休闲晨练的场所多了,节假日很多市民变外出游为市区游,得到广大市民交口称赞。大家说,拆掉“隔心墙”,百姓心舒畅。
当然,拆墙透绿工程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地区中心医院、地区广播电视局、地质六大队、地区检察分院、地委党校、市人民医院、市政公司、市园林处等单位领导职工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他们舍小利而顾大局,按照两级政府的要求和安排及时完成拆迁任务,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备忘二:“围墙经济”到“拆墙透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哈密各沿街单位都争相盖起了门面房,向外租赁,为单位创收,让职工获利,这些门面房有土木结构,有砖混结构,一时间,成为一种风气,被称为“围墙经济”。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房子使道路拥挤,市区杂乱,与加快发展的城市建设极不协调。2003开始,拆墙透绿这个词出现在哈密城市居民的生活中。从“围墙经济”到“拆墙透绿”,人们意识到,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生活才能更美好,环境投资可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1年底,地区广播电视局适应当时“围墙经济”的需要,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两层门面房,共79间,3000多平方米,并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其中职工集资近200万元,欠款100多万元。由于门面房地处偏僻,从2002年开始陆续被租出,至2006年初,所收房租才刚刚还完工程欠款。地委行署决定,为适应建设规划的需要,要拆除门面房。党委先后召开6次会议,统一思想、晓以大义,要求单位职工无条件服从城市规划安排。在今年3月和5月,分两期将门面房按时拆除。“在拆墙透绿工作中,全局上下做到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我们分批分期,计划在两年内80%返还职工集资款,不让职工利益受损,目前,我们先期退还离退休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集资款。”地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周东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局服从大局,还市民绿地,作为市民的干部职工都很支持拆迁工作。
哈密市人民医院院长于文成说,我们医院当时有门面房21间,1997年修建,每年收房租约6万元左右,房屋造价20万元。2004年3月,门面房拆除,这是城市发展规划所需,医院领导和职工都很支持,通过拆墙透绿,彻底改变了市医院以前门前脏乱差的现象,还绿地给老百姓,让患者也有了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
备忘三:拆墙怎一个“难”字了得 当然,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任何一件事的进行都有不可料想的困难。此前,记者走访市建设局、规划局、房产局、恒安城市投资公司、市园林处、市城管大队等相关单位,真正体会到他们拆墙透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据原东出口道路改扩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志强介绍,为使项目按时完成,哈密市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有28人,分3个组,近50天时间里,小组成员没有过过一个休息日。市建设局副局长买买提·尼亚孜说,在拆迁中,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是很配合和支持的,拆迁搞绿化给城市、给市民带来的是长久利益,拆迁工作的难度就在于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拆迁的补偿不一样,有些老百姓不理解,从而产生个别拆迁难的现象。如:拿了补偿金,又反悔的;拆了临时建筑,到办公室骂人的;为补偿金漫天要价的,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地讲政策、做工作,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
有人说,今年的拆墙透绿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持久而深入的战役,这更是一次力度空前的对城市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的探索,坚定而扎实。正如一拆迁单位领导说,从来没有哪一个城建工程能让城市居民真正感到拆墙透绿给人们居住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还市民以绿地,还市区环境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