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东部山区,“杨先生”名气很大。
“杨先生”本名杨成利,今年40岁,是辽东山区凤城市通远堡镇小黑山村农民。“杨先生”这个绰号看似斯文,其实是乡亲们在揶揄他——当地方言属胶辽官话区,管缺心眼儿的人才叫“先生”。
干傻事儿
杨成利小名“三胖子”,这个亲昵的称呼被乡亲们一直叫到他30来岁。可自打他倾其所有上山栽树之后,许多人觉得他干傻事太可笑,便改称他“杨先生”。
那是1994年,国家号召个人购买荒山植树造林。杨成利相中了自家房后的一片林地,连购买林地带造林,需要投资15万元,他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又忍痛将正得利的200只绒山羊卖掉,还借了点儿钱,将500亩荒山栽上了红松。他的行为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周围的群众也不理解:大把的钱往山上送,这不是胡闹吗?从此,杨成利就得了“杨先生”这个绰号。
杨成利不以为然,他并不觉得自己是缺心眼,他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红松情结。
杨成利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曾给国有林场看过林子,那是一片有近40年林龄的红松。看他干活卖力气,林场领导很满意,当年的松塔给他当了奖励。17岁的杨成利攀山上树,忙了好多天,把松塔都采了下来,用麻袋背到沈阳,竟然卖了1000多元钱。这可是他家从没有过的一笔巨大财富!从此,杨成利认准了红松。
杨成利的执著自有道理。采访之前,林业专家告诉记者,红松在辽东山区非常适宜,果材兼用,四季常青,材质好,价值高,15年即可结果,红松20年即可采伐。目前,松籽市场前景很好,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加上采伐收入,按目前市场测算,栽植红松每亩年均纯收入可达470元。红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作用也非常突出。对这个优良树种,辽宁省政府非常重视,已责成丹东市在“十一五”期间新造50万亩红松林。
傻干事儿
有了自己的第一片红松林,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杨成利一句话也不说,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山上。他几乎天天上山,清场子、栽树、抚育,迄今已有十几年。
资金短缺制约发展。别人劝他:“你造林规模这么大,都是个人投资,别那么傻,向国家贷点款。”他却说:“如果向银行贷款、靠国家扶持来发展,那还有什么意义,我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以林致富的路子来。”
他把以林养林、以商养林作为经营理念,在通远堡和本溪市草河口、连山关、祁家堡等周边乡(镇)以及吉林、黑龙江等地承包了2.6万亩红松林的管护和种子采收经营权,每年收入100多万元,还承包两条沟养林蛙,每年收入近20万元。10年来,他以短平快的经营方式获得的收入,全部又投入到林业发展上,靠滚雪球使自己的造林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杨成利又开始尝试另一条山区林业发展的路子。1999年秋,他与小黑山村签订了林业管护承包合同。小黑山村将集体所有的林木全部发包给杨成利,由他管理、看护、抚育。承包管护的林木主伐后与村里六四分成,集体拿大头,采伐迹地由杨成利负责造林,将来收益对半分成。许多人都说他:“太傻了,明显无利可图的事。”
杨成利却说:“以前有林无人管,植树不见林,谁看着都心疼。现在,虽然我个人亏了点,但将来林子起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无法估价。”为此,他每年出资1万多元,聘请了2名专职护林员,管护小黑山村的森林。
2001年,省政府实施天然林禁伐工程,村里林木以天然林为主,杨成利的收益大大减少。许多人劝他找村里修订合同,调整利益分配比例,他却一笑了之。
烦心事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