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市绿化跟风模仿,贪大求洋的情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孙凤岐教授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年一些地方兴建的人工景观,花了不少钱,然而这些并非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城市景观和环境。”孙凤岐教授认为:“除建筑物之外的用地都属于景观园林的范畴,应当最能体现城市的形象特征。但遗憾的是,不少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移植大树成风,纷纷种上截干的秃头树,普遍忽视乡土树种和草种,盲目引进外地品种,一味照搬模仿、贪大求洋的做法使得城市园林建设步入’千城一面’的误区。”(据《人民日报》8月7日第十三版)
目前不少城市正在沦为“热岛”,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难耐高温酷暑的“煎熬”。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招数”,除了减少工业排放之外,最为有效的无疑是加大城市绿化的“自然空调”建设。但时下许多城市绿化却走入误区,“有绿缺荫”、“有绿无荫”已成为城市绿化的“富贵病”。不少地方“增绿”却不“添荫”,绿化“不是造园林,而是造盆景”,植树在参观点上,造林在考察线上。城市绿化,最重要的在于给市民带来“实惠”,人们真正关心的是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需要的是漫步小区绿化枝繁叶茂,鸟语花香,来到公园空气清馨,心旷神怡,徜徉路边绿树成荫,防风避尘。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城市绿化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绿化和美化相比,绿化永远是第一位的,人们不只期盼绿色,更期盼头顶上有实实在在的遮阳乘凉的绿荫,尤其是城市在绿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绿化效果,为城市撑起一把遮阳伞,以满足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那种“重美化,轻绿化”,只追求视觉效果,不考虑市民需求,只注重“增绿”,不考虑“增荫”,舍近就远,贪大求洋,为绿化而绿化,为“盆景”而“造景”的绿化,虽然有了观赏性,却没了实用性,其结果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违背了绿化的目的是为了造福市民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