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富安,49岁,新郑市辛店镇柿树行村农民。20多年来,他凭着山里人的执着,硬是把始祖山上的荒坡秃岭变成了绿海一片,他本人也由此走上致富路。
山区农民的朴素愿望
柿树行村位于始祖山主峰西北的太白岭上。魏富安植树当初,家里人并不支持,一来太白岭自古不长树,二来好歹出去打个零工,都比“土里刨食”来钱快。但魏富安有自己的想法:出去打工只能顾得了眼前,倒不如趁年轻多吃点苦,挣下一份属于自己的长久“家业”。
奔着这个愿望,1984年,魏富安与村里签下了承包300亩荒山的合同。当时,村里坚持不要承包金,想着荒山秃岭的,有人愿意栽上树慢慢绿化起来,已经很不错了。但魏富安执意不肯,最终与村里商定,15年后,一亩地一年付给村里一角钱。
荒山秃岭的变迁
太白岭上石多土少,起初每种一棵树,魏富安都要掂着编织袋到附近找土,一袋一袋背回来,还要跑二三里山路到有水的地方挑水浇灌。就这样,树一天比一天多,山一年比一年绿,渐渐地,魏富安已栽下6万多棵树,有柏树、槐树等绿化林,还有柿、桃、核桃等经济林。1987年,著名记者穆青曾来到这里,拍着魏富安的肩膀一番赞叹:“小伙子,干得不错!”
“场面”铺大了,魏富安觉得凭个人力量造林太慢,他便每年无偿提供苗木给一些单位实施绿化,现在面积已有3000多亩,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给造林提供水源,他自己建了8个蓄水池。1995年以后,经济林逐步进入回报期,每年可以带来两到3万元的收入。前不久,郑州一家公司还与他达成意向,要合作经营林果业。
18年前就开始退耕还林
由于在造林绿化方面贡献突出,1988年,魏富安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在此之前,始祖山上虽然缺水,但勤劳的山里人依然开了许多荒地种庄稼,可惜的是一亩小麦只能收100多斤。种麦与种树,谁能给百姓、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魏富安再清楚不过。他身体力行,用事实动员群众改变“老传统”,又利用自己的代表身份,积极呼吁实施“退耕还林”。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村民纷纷变耕地为林地,不仅收到了更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个新型农民的打算
魏富安除了种树,还担任着村委会主任。面对满山翠绿,魏富安的成就感是一句实话———站在山顶看下去光想笑!而说起今后的打算,他显得更务实:一个是让山区的土地给乡亲们创造更大的效益。他说,村里已种了很多柿树,一亩地结1000斤柿子可以卖1000元,现在他正在研制柿子原醋,能把1000斤柿子酿成450斤原醋,卖给加工厂可以得4500元。二是动员村民们集中居住。集约化利用土地,节约修路、架电线等公共设施成本,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公益事业,让乡亲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