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生态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这说明,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一些干部的认识仍然模糊。
为何群众的答案会与市长(厅局长)们的答案有天壤之别?以笔者看,是目前的干部考核体制存在缺陷,生态保护被认为是软指标,而经济建设特别是财政收入才被认为是硬指标。在这种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就一味重发展、重经济,而轻生态保护。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经济搞上去、把GDP指标超额完成再说。于是,靠山的就吃山,吃得山秃林荒;靠水的就吃水,吃得鱼虾绝迹。至于因此带来的生态后遗症,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显然,这种急功近利、“惟政绩是瞻”的执政思想是非常可怕的。在有些地方,上一届的领导“政绩”硕果累累,也确实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些实惠,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贫穷、就业、教育等等。但却苦了下一届领导,疲于收拾“残局”。与此同时,老百姓的好景也不长,他们还没有从短暂的喜悦中醒过来,就不得不面对以前“牺牲生态、浪费资源繁荣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和严重后果。比如,地下水不能饮用,河水不能用来灌溉庄稼,出门不能穿白色的衣服,难以见上蓝天丽日,甚至会得一些怪病,无法治疗等等。
所幸的是,面对这表面繁荣的景象,一些群众的眼睛越来越亮,随之而来的生态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只重视发展、重视经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后,他们宝贵的清洁空气就会被污染,他们有限的水源和耕地甚至赖以生息的家园就会被侵蚀。不能再牺牲生态了,不能再浪费资源去求得经济一时的发展了,以前那种顾此失彼的做法将会留下“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后遗症。
群众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遗憾的是,一些干部却因为“政绩观”没有及早转变,仍在漠视生态保护,这要不得!其实,用发展与全局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关系虽然有着对立的一面,但更大程度上是统一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舒适,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则又都依赖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对立统一关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