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长江大学宣布,以该校园林园艺学院朱桂才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从大量乡土植物中筛选出一种水旱共耐性植物———李氏禾草本植物,可望破解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难题。
水库消落带,是水库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显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由于季节性的水涨水落,消落带生态十分脆弱,其植被恢复成为世界性难题。
据介绍,这种既耐旱又耐涝的植物,为禾本科草本植物。从去年开始,在三峡库区136米至156米库区消落带试验,结果表明,该植物在20米深水中淹没10个月仍能生长,退水后迅速返青,生长旺盛。今年夏天,又在145米至156米进行试验示范,进展良好。
[解读]让消落带披上“绿装” “山体上环绕整个水面的这些没有植物的红黄色或灰色的地带,就是消落带。它在青山绿水间显得特别扎眼。”8日,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工程研究室副主任万成炎研究员指着几张图片告诉记者。
图片拍摄于5月27日。当天,三峡水库从海拔139米回落到近136米,裸露出落差约3米的消落带。“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消落带的问题会更加严重。”万成炎说。
三峡水库每年10月汛末开始蓄水,到12月水位由145米上升至175米;次年5月,水位又由175米降低至145米,在汛期内保持在145米水位运行。
随着水位每年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变化,库区两岸形成两条平行的、水位落差30米,总面积达271.5平方公里的消落带。
消落带生态脆弱,不仅破坏三峡景观,而且暗藏巨大的生态环境隐患。
消落带水位反复涨落,会使库岸失稳,可能加大水土流失和诱发地质灾害;消落带作为水域与陆地环境的过渡地带,其生态系统受到来自水陆两个界面的交叉污染,夏季秃裸约半年,淤积的污泥和漂浮物成为细菌、病毒及多种传病生物衍生地,会严重影响水环境安全,恶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威胁人群健康。
万成炎说,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差、面积均为世界第一,如果治理不好,不仅影响库区26个县市区,而且会对长江中下游,甚至整个三峡工程的运行效果都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必须采取生态和工程治理的综合措施,其治理的难度相当大。”万成炎说,难就难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位变化,是逆自然枯洪变化。也就是说,其夏季水位低而冬季水位高,与天然河流消落带水位涨落季节恰好相反。
由于反季节的水淹和干旱,只有少数陆生植物或水生植物,能在枯水期或涨水期在消落带生长,尚未发现既耐旱又耐涝的植物能在库区消落带定居。
为此,各国生态学家、植物学家都在寻找、培育、筛选合适的共耐性植物,以期破解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这一世界性难题。
我国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非常重视,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恢复整治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加以研究。
科学家们陆续筛选出了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野古草等适宜消落带生长的植物。“但这些植物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光热不同期。”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朱桂才副教授研究后认为,它们夏季淹水时休眠、冬季退水时生长,这与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涨落正好相反。
朱桂才率领他的研究小组,从大量乡土植物中,筛选出一种水旱共耐性植物———李氏禾属草本植物。试验结果表明,其在冬季20米深水中淹没10个月仍能生长,夏季退水后迅速返青,生长旺盛。
朱桂才说,这种植物具有光热同期的特点,夏季耐旱、冬季耐淹,夏季退水时生长、冬季淹水时休眠,既可陆生、又可水生。把它作为先锋物种引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