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防风、藿香、薄荷、柴胡、远志、龙胆草、辽细辛、绞股兰、罗布麻、百合、穿山龙、菟丝子等一些种子的价格都在上涨。与此同时,许多药材种苗和苗木的价格也在同步上涨,如:北五味子苗每株(下同)由0.5元上涨至1.2元;刺五加由0.6元,上涨至1元;关黄柏由1.5元上涨至2.5元;野菊花由0.1元上涨至0.2元;银杏由2.3元上涨至3元;杜仲由2元上涨至3元;厚朴由2.4元上涨至3.5元;仁用杏由3元上涨至4元;枸杞由1.5元上涨至2元……。
2005年底至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药材种苗市场缘何跃出低谷、销售趋热、价格攀升?据笔者调查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价格拉动。2004年我国中药材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价格下降,很多药材产区的药农弃药种粮。2005年药材市场开始复苏,300多种常用中药材的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一些品种涨幅高达1~3倍,亩效益是普通粮食作物的3~5倍。在药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拉动下,一些农民决定在2006年增加药材种植面积,从而激活药材苗木市场的复苏。
二是结构调整。自2004年起国家鼓励农民种粮,免收各种赋税,并给予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缩减约50%以上。2005年由于粮食及油料作物丰产增收,一些农产品供大于求,粮食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价格开始下滑,致使农民种1亩普通粮食的纯收入只有200~300元左右,而种药材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农民通过成本核算后得出的结论是:种药材比种粮食收入多,于是2006年各地农村种植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三北”地区农村经济调查队的一项农村种植结构意向抽样调查显示,有约25%的农民要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有20%的农民要弃粮种药材。药材种植面积的增加,势必拉动药材种苗需用量的大幅增长,导致种苗价格上涨。
三是政府支持。各地政府为鼓励农民种药材多增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并在政策、资金、科技(GAP)、销售和信息等许多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并协助药农与有关药厂、药企、药市和药商以及外贸部门签订“农业订单”,让药农吃“定心丸”,无后顾之忧,刺激了扩种。
面对2006年各地出现的药材种苗销售热和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这一市场新变化,业内人士喜忧参半。农民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提高药材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收入,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但也必须看到,生产经营药材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蕴藏市场风险,业界有一句警言“多了是草,少了是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药农应该接受种药材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价低烂市、甚至有些药农倾家荡产的惨痛教训。在新一轮药材种植热到来之时,药农应该多一份理智,少一份盲从,在搞好市场调查,看准市场,看准行情,签订真实可靠的“农业订单”之后,再谋划种植,以防重蹈药贱伤农的覆辙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