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长的物种,应当保护好原有的蜡梅品种,保护好原生态的蜡梅精品,在传统的品种中研发出优秀的蜡梅品种。鄢陵县应当充分挖掘蜡梅文化,走访本土的民间老艺人,把他们栽培蜡梅的技术、经验和蜡梅文化通过收藏、录音、录像及口述记录等方式保存下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形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保护身怀绝技的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为蜡梅文化的传承人树碑立传,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核心。调查、摸清蜡梅文化的“家底”,建立一个蜡梅品种记录库,建立传统的蜡梅文化“基因库”,将那些优秀的、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蜡梅品种和蜡梅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为未来新文化的创造保留更多的种源,以便发掘和开发出更多的蜡梅文化,提升蜡梅文化的价值。
苑利教授建议,对蜡梅文化的保护应在保护好与之相应的文化、传说故事、歌舞和民俗等的同时,建立起一套行业规矩及销售、培育等制度,对蜡梅文化及其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 为蜡梅文化传承人及蜡梅的生产创造出一个更宽松、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
应该留住文化的“根” “生在野地里的梅花是自然的,然而经过人们栽培之后,梅花的栽培技术就是文化,嫁接技术就是智慧的体现。”国家级民俗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梅文化”的概念。
陶立璠说,在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是常被人们提起的“四君子”。梅花不畏风霜,迎风傲放,堪称“迎春第一枝”。梅花与牡丹一样,被不少人视为“国花”。“梅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鄢陵县的申报材料和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这里的蜡梅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品种丰富。此次鄢陵申报“蜡梅文化之乡”,在硬件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就会发现在“软件”上、在文化方面,鄢陵县还有更多的文章可做,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提到鄢陵县设立“蜡梅文化馆”、“中原民俗馆”的意向,陶立璠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建议,很有远见。即便是只建立一个“历史民俗资料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通过这些措施,留住原生态的文化,留住文化的“根”。他还特意叮嘱,要采取利益倾斜、建立资料库等方式,防止民俗传人的流失。必要时,可以为姚家村等地的蜡梅文化传人申报“杰出民间传统文化艺人”称号。 国外在200多年前就开始对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保护,民俗文化的领军人物受到的是政府最隆重的礼遇。陶立璠还建议,拥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许昌,可以对民间剪纸、刺绣、绘画、戏剧等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实现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综合保护。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