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六祖故乡”广东新兴县太平镇一农田下挖出一批“古木”。当地花卉协会秘书长崔先生现场查看后表示,埋藏在地下的大树应该是水松,最大的树龄应该在千年以上,从数量上来看,极有可能是一片原始森林。据知情人介绍,该片农田面积达六十亩,以前一直种水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人发现下面埋藏有很多大树,但一直没人开采。前不久,该片农田的承包者着手挖掘下面埋藏着的古木,将古木制成瓶塞出售。挖出来的泥碳土则晒干作为花肥出售。在现场可以看到,农田大部分面积已被挖成鱼塘。塘深约六米,塘底泥质呈碳黑色。塘岸摊晒着大片挖上来的黑色的泥碳土。挖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古树堆在地上,成千上万,无法数清。
现场仍有剩余近十亩的面积尚在挖掘之中,三名工人正在挖掘一株直径近两米的大树头。树头丝毫没有腐烂,只是变得较松软,用手轻轻一按,里面就有水渗出来。类似的古木在附近十余米的范围内就有四五个。现场的一位工人说,大树头埋在地下都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直径超过两米的树头就有三四十个。一名工人正操纵机器,将切成圆盘状的一片片古木加工成一个个瓶塞。
据介绍,水松属杉科,落叶乔木,喜生于水边湿地或沼泽地,材质轻软、耐腐力强,是国内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遗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于广东南部、福建、广西南部等地,但主产区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研究水松对于研究杉科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古气候学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崔先生称,泥碳土又称黑土、腐殖土,属于泥煤的一种,形成时间少说也要千万年以上。他认为,这些和泥碳土一起被挖出来的古树的年代一定也非常久远。
据了解,根据有关法规,古植物化石属于文物保护对象,而埋藏在地下的古树现在仍是木头,因此无法享受“硅化木化石”待遇和《文物保护法》的庇佑。有关专家认为,埋藏在地下的古树虽不是文物,但是,可为研究华南地区气候与环境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依据,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