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兰历史悠久,但对寒兰历来不予重视,究其原因,大略有三:一是作为养兰发祥地的浙北苏南一带,不产寒兰,明清到民国乃至建国后,对寒兰所见极少,不甚了了;二是寒兰花品独特,难以与传统赏兰的瓣型学说相对应,因而不易被根深蒂固的瓣型观念者所接受;三是寒兰栽培难度较大,尤其是发展极慢,故亦不被闽粤港台一带炒兰者所接纳。由于上述原因,寒兰被打人另册,不为国人看重,既不纳人传统艺兰殿堂,也不列人现代炒兰范围,是不足为怪的。
倒是受中国兰花影响的日本,却对寒兰早有注意,三十年代初,日本商人小原荣次郎溯瓯江而上,寻访和调查寒兰踪迹。八十年代上海、杭州等地的植物园林部门在丽水、龙泉一带廉价搜购成千上万斤寒兰,大多出口日本,以供选拔和研究,因此,日本对于寒兰的研究可谓捷足先登,而我国对于寒兰的认识和关注,实际上是很大程度是受日本影响的。
其实,就寒兰的本质而言非但无可挑剔,而且独具风韵。
寒兰的花期很长,早者在夏末秋初即可见花,比一般的抗兰还早,迟者可延至清明前后,这就使寒兰与其他国兰花种自然杂交成为可能,寒兰与秋兰、春兰、墨兰,甚至蕙兰等通过自然杂交成为一个个形神各异、花色不同的品种,除直立性强、叶色深绿、略带光泽的纯种寒兰外,另有许许多多叶形或宽或窄、叶质或硬或软、叶姿或挺或垂、叶色或深或浅的许多杂交品种;其花色更是丰富多彩,紫、红、绿、白、复色等,变幻丰富,且多镶白边为覆轮花;花莛直立,细长而坚挺,大多出架,有花几朵乃至十几朵,萼片修长漂逸、芳香幽远宜人;总体感觉潇洒自然,如风流少年。
寒兰栽培较难,常见新草未成,老草已退,增株极慢,尤其是纯种寒兰,下山时每以二、三苗一丛,多者亦不过五苗。观察寒兰自然生态环境,多为山高坡陡、溪涧流泻之处,坡陡雨水不易沉积,溪涧流泻,水汽弥漫,山高则雾重,可见寒兰根部恶湿,叶部却喜欢高湿环境。这种环境人力不易造就,因难以成全其生性要求,故栽培有一定难度。加上寒兰极易开花,环境稍好,二三苗即可见花,开花数朵,养分消耗很大,影响植株发芽和生长,如此年年着花,任其开花,造成新苗柔弱,老草早退。
由于长期来人们对寒兰的接触不多,了解不深,在对其分类及评定上莫衷一是,无统一标准。常见分类以色定类,如青寒兰、青紫寒兰、紫寒兰等,又如青杆青花、青杆紫花、紫杆青花、紫杆紫花等;对其评定则更难趋统一,有以瓣型论者,其实稍具瓣型者多为杂交品种,亦有以萼片细长为贵的说法。因此,在深人开发寒兰的今天,当务之急是深入研究,了解其习性,杂交变异规律,发现和培育更多的品种,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逐步约定一种适合寒兰形态规律的,便于描述和掌握的评定标准,使寒兰研究日趋系统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