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占全国城市总数1/4的资源型城市探索一条转型的道路,攀枝花正在开始一个“冒险”的实验。
记者获悉,攀枝花市政府已为其未来转型设置了三种可能方向:工业立市、区域经济商业中心、亚热带旅游城市。
而攀枝花市政府如何妥善处理同中央企业攀钢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攀枝花市的未来。
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穷 攀枝花市,海拔1800米,是一座人口50万,位于川滇交界、两江相汇之处的亚热带小城。
对于这座只有铁矿石和钢铁厂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诉求转型的理由有二:一是避免玉门废都、东川搬迁的悲剧重演;二是为占全国城市总数1/4,占城镇GDP总量一半的资源型城市,探索一条转型道路。
而这场实验的主要推动者就是该市新任市长、曾在高校执教15年的经济学博士孙平。
尽管攀枝花拥有曾名列全国十大钢铁企业的攀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工业城市,但在过去25年里,攀枝花GDP增速却低于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的平均速度。尽管当地铁矿石资源丰富、稀有矿藏钒占世界近1/3、钛占中国90%,但钢铁业赖以生存的煤炭资源却仅够开采30年。转型压力日益显著。
孙平说:“钢城无煤,难以想象!”
倚在椅子上,穿着朴素的孙平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来到攀枝花,感触最深的就是“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穷”。
2005年初,时任成都市副市长的孙平忽然接到调任攀枝花市长的命令。当时正值两节期间,孙平第一项工作就是下乡访贫问苦,结果大吃一惊。农民还住着毛毡搭建的屋子;一些国企职工、下岗职工在贫困线上挣扎;登记失业率高达12%;全市50万人口,吃低保的就有2万人,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还有10万人。而另一方面,贫富分化严重,掌握资源的人收入极高。
孙平说:“开会的时候代表们怨声载道。”所反映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低,二是人居环境差。
其实在攀枝花,政府并不穷,财政收入占GDP22%,去年达到55亿,四川省内首屈一指。
孙平说,这实际上是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财政不穷百姓穷,没有让百姓分享到改革的好处,这样有些市民就用脚投票。尤其是精英,离开了这座城市。
在攀枝花开发初期,这里曾是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城市,北大清华最多一次来了200人。而现在居民素质越来越低,越年轻的越低。50岁以上的不少受过大学教育,30岁以下的就少了。很多人是来投资,但赚了钱就走。
工业、旅游业之辩 2月底,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20多位规划界知名专家,齐聚攀枝花。专家的观点是,与因石油枯竭而消亡的玉门相比,攀枝花还有未来。
然而,未来在哪,却又很难说清楚。
记者在问到孙平时,他也只能概括言之:“攀枝花未来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城市。”
攀枝花规划局局长黄双华,阐述了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第一,攀钢是工业名片,仍将扮演重要角色,攀枝花要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工业城市,攀钢产量未来将从6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但总量不会太大。
第二,要做川滇交界的中心城市,力争成为区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的商贸、资金和人才中心。
第三,要成为亚热带风情的山水园林城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