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位于市郊城北的那片土地,植被稀少,满眼贫脊裸露的红筋泥,水土严重流失,被称为义乌的“北大荒”;而今,这里已变成一个林木葱茏,四季瓜果飘香,常年时鲜蔬菜供应不断的生态示范园区,成了市民垂钓、水上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义乌市大坞坑示范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当时,我市积极引进世行红壤开发项目,成立开发领导小组,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义乌实际提出了“集中治理、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把分属三个乡镇地处城北的大坞坑小流域,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鼓励引导有识之士进区治理开发,并以此作为全市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治理单位、及一个经济单元来搞。同时,因地制宜,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将整个治理开发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种植业区、养殖业区、旅游观光农业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区。
科学的规划,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相配套。市政府拨出600万元,对区内主要水源幸福水库增高扩容,使水库蓄水增加到610万立方米;投入配套资金300多万元,全部用于区内主干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区内还增扩了电容、开通了公交车和程控电话等等。整个开发示范区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了名特优新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
为促进示范区内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我市在示范小流域范围内,首先推行了农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使之向开发大户集中,利于规模治理和开发。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规定开发者通过出让可获得50年的土地使用权,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成可获得30年的土地经营权,并可依法继承、转让、出租等,同时政府尽可能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
短短几年时间,这片发生了神奇变化的土地,1999年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被称为义乌市大坞坑示范小流域。该流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8.69平方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2亿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形成了生态农业特色的有百姓农庄、东太养殖公司、农艺山庄和福田农庄。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果园、经济林180.5公顷,种植水土保持林草351.4公顷,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9%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个以开发名优水果、优质蔬菜、食用笋、大棚鲜花、观赏苗木、特种水产养殖以及旅游观光农业和度假娱乐为主,各具特色的治理示范单元分布公路两侧。
业内人士认为,义乌市大坞坑示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使义乌市水土流失治理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