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城市绿化工作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全市人民共同参与,从30年前的见缝插绿,到今天的大片造绿,已使上海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市区人均公共绿地也已达到10平方米以上。这对改善上海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已是不争的事实。下一步,上海还要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将继续加大绿化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绿地的合理布局,最终要将上海建成生态型的城市。这些都是广大市民首肯和期盼的。
但在大兴造绿、护绿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不妥当的地方。即在30年前部分老的居民新村和花园住宅区域,当时见缝插绿栽下的一些树木,现在都已长成参天大树,特别是一些四季常青树,枝繁叶茂,对居民住房的光照、采光和通风都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在此居住的市民生活质量下降。这一情况在市中心区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由于有护绿的条框,这些大树不能移动、不能锯枝,几乎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造绿、护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如果为了护绿而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那岂不是本木倒置,“以人为本”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为受大树影响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这部分居民着想,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对这些大树进行合理的处置。可移动的移走,不可移动的锯枝修整,还这些居民温暖、明亮和通风的居室,实现人与大树的和谐相处。
据悉,上海建绿的一些大树是政府花了许多钱,从遥远的外省购得,再长途运来本市栽种的。那对这些生长在本市的大树,只需花少量的移树费用搬动一下,也应该是可行的事了。
此事只要有关部门重视,实事求是为民着想,政策落实到位,是完全能够办成这件双赢的好事。上海还将进一步建造绿地,这些大树应该不愁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