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点钟,梅花山售票处就罕见地排起了买票的队伍,进入公园的有携手的年轻情侣,有头发花白互相搀扶的老人,更多的是一家三口同来的。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宣传处负责人介绍,两天中来“南京国际梅花节”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初步统计游人高达12万之多。
9:00外地组团前来赏梅 在往梅花山深处的路上,七八个身着运动服,操着外地口音的学生模样的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这些学生是南通某职业学校的学生。早上坐5点多的汽车往南京来了。“南京的梅花真的是名不虚传,但是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太热闹了!”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子兴奋得脸通红。
10:00歌舞杂技表演助兴 在梅花山一个四周挂满红色灯笼的大草坪上的舞台上,有广西少数民族歌舞团和河南新乡杂技团前来助兴。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一位壮族女演员。尽管普通话说得不好,但记者还是听出了这位演员的大概意思,“我是第一次随歌舞团来南京,早就听说南京的中山陵很美丽,今天一见果然很好啊,梅花开得很好,真是漂亮。”连着用了几个很好,这位姑娘有点不好意思了。
14:00老外深究别角晚水 也许在国外很少看到这么盛大的梅花节,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品种的梅花,记者看到David这位30多岁的美国男人的时候,他正在对梅花馆讲解员寻根问底。据了解,David是一位花草爱好者,对各种花都略知一二,但是对着梅花馆里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梅花,David就糊涂了,他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年轻的讲解员交谈,看得出非常吃力。问到急处,就出来一连串的英文,把周围看展示的人都逗笑了。后来记者才知道,David只是想弄清楚一种罕见的名叫“别角晚水”的梅花,到底属于哪个梅花品种,花开时最多能有多少花瓣。老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牛脾气让在场的人觉得有趣。
人流量过大通信失灵 “从卫桥到这竟然挪了20分钟,平时两分钟啊!太慢了,车上又挤,早知道换个时间来的!”昨天中午12时左右,在公交车四方城站下车后,两个20多岁的小伙子边走边抱怨交通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路上堵满了大小车辆,基本上是一步一步往前挪,记者向卫桥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卫桥站,发现车子的行进速度根本比不上步行。记者了解到,周末两天,从中午11时到下午3时多,中山陵周边地区很多线路均发生类似的堵塞现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克林说,南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大流量的公交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公交优先权,线路行使权等一系列的方法加以改善,才能最终发挥梅花节的长效效应,做大做强梅花节的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园区很多地方,通信也成了困绕游客的一大问题,手机既拨不出去,也根本接不通,不少游客跟同伴联系也发生了困难。“我们打了一个小时,只有一次通了电话,不知道怎么回事?”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黄的学生对记者说。而前天傍晚,记者从中山陵采访下山后,竟连续收到10多条短信呼,都是同事之间拨打电话不通的“成果”。记者从相关运营商了解到,由于在同一个基站下,人流量比较大,用户使用率比较高,所以造成打不通的问题,对方表示,到记者截稿时,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园区更大服务更好 家住卫岗的沈光荣老人告诉记者,他从1983年搬到卫岗以后,每年春天都要到梅花山来赏梅踏青,自己眼看着梅花山20多年一草一木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当时花的品种很少,来看梅花也不需要门票。现在梅花山梅花的种植面积变大,比原先翻了好几倍,品种也多达300多种,真是出人意料。
不过他最有感触的是,现在赏梅的人变多了,据他估计今年梅花节至少比第一届增加4倍的游客,但游客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动手采花乱扔垃圾的人明显少了。
在以前很吵闹的翁仲路上,记者看到很多走累的游人坐在路边休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