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树葱葱的树林,一片娇艳似火的桃花。清明节来临之际,一些市民徜徉在这绿树鲜花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眺望着远处的青山,缅怀逝去的亲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磨盘山公墓的树葬区,自2000年开始以来,共有八九十户市民选择了这个绿色方式安葬自己的亲人。
自晋文公为纪念宁被烧死也不愿伴君的介子推,将其祭日定为“清明节”以来,这一节日在我国已延续几千年,成为后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安葬逝去的亲人、在清明节寄托对逝者哀思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殡葬改革渐入人心 买一块墓地,埋葬遗体,让逝者入土为安,这在过去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这种殡葬方式,消耗大量可耕土地,直接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
5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实行火葬。50年来,实行火葬,改革土葬,丧葬改革渐入人心。
据统计,2005年,全国殡仪馆共计火化遗体450.2万具,火化率达53%,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吉林、
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等十多个省市,火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同时,各地在不适宜推行火葬的地区,适时进行了土葬改革。特别是通过区域规划,采用集中埋葬遗体、集中安放骨灰的方法,改变了个人随意择“宝地”、占良田、乱埋乱葬的丧葬陋俗,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海葬树葬逐渐升温 近年来,英国媒体上不时出现这样一幅广告画面:在一处鲜花盛开的绿地上,一群人抬着一个小飞机似的东西前行。仔细看下面的文字,方知是宣传新型殡葬仪式的广告。英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近年来却越来越注重殡葬方面的环保,开始流行绿色殡葬。首先是用可自行降解的纸棺材代替传统棺材,有些死者的尸体甚至不用棺材,直接用亚麻布包裹。其次,将尸体或棺木深埋地下后,上面撒上风铃草或野草的草籽,再种上一棵树,不留墓碑。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的一些固有观念也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如果说,由保留遗体的土葬到不保留遗体的火化是殡葬领域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树葬就是殡葬领域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树葬等绿色的丧葬方式在一些大中城市逐渐升温。
3月24日和25日,上海市举行了骨灰撒海活动,有近2000名市民参与,400多位死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由于报名人数源源不断,上海市有关部门决定,在4月15日增加一次骨灰撒海活动,目前已有200位死者的家属报名参加。
2005年,北京市也有近400位死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据估算,全国每年采取撒散方式处理的骨灰,约占当年遗体火化总量的1%。
北京近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长青园,正如它的名字,园内四季花草常青,再加上清清的池塘点缀,不论远看还是近观,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园内主要采取的安葬方式是草坪葬,不破坏整体景观。
树葬方式在太原、成都等地也得到了积极倡导。所谓树葬,就是将骨灰撒在土坑里,上植一棵树木表示纪念,不留坟头、不立碑。武汉市孝恩园公墓的树葬始于1997年,1999年发展到三百多人,现在更是猛增到一千余人。
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不但可以节约耕地、绿化环境,而且可以节约开支,是一种文明经济的丧葬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逐渐在部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