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两个唯一
对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颁发的专业设计奖决不能小觑。在西方国家,景观设计行业已经成为其值得“炫耀”的重点领域。而在中国,在2004年开始设立“景观设计师”职业之前,我们的景观事业一度遭遇“惨淡经营”。
大部分古典园林被毁坏,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城市建设盲目“西化”,住宅越来越密集……在经历了部分群体的违规“扫荡”之后,有限的生态资源濒临涂炭。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近乎劣势的背景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景观之路,可谓举步维艰。中国景观设计师此番西进国际景观设计大奖无疑打破了传统束缚的坚冰!
而作为中国建筑业的一支后起之秀——景观设计行业异军突起居然开创了“奇迹”。
4月24日,全球瞩目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专业设计奖在美国正式颁布。来自中国的3个景观项目获奖。而俞孔坚和他的团队的获奖项目台州“永宁公园”是大奖中唯一的由中国设计师在本土创作的作品。
纵观历年中国获奖项目记录,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中国景观设计师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2002年,中山岐江公园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2005年,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获ASLA设计荣誉奖、台州“反规划”获ASLA规划荣誉奖;2006年……而这些获奖作品均出自一人的“点睛”之笔。这个神秘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引领中国景观事业西进运动的幕后推手之一——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追溯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短短4年内先后有7个景观项目在国际景观设计大奖上赢得殊荣。除了俞孔坚领衔设计的4个获奖项目外,还有美国EDAW设计的苏州金鸡湖、美国EDSA设计的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村和美国SWA设计的台湾Lite-On电子总部。而俞孔坚和他的土人团队无疑是除美国以外唯一获奖的中国景观设计师。
有一种情感叫做感动,有一种感觉叫做觉醒,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振奋!
美国经验移植中国
“一夜之间,洋设计在中国遍地开花,于是乎'德先生'和“英先生”来了,'美式'景观设计也来了……”这是几年前流传在京城中的一句经典言词,至今仍在坊间广受影响。那时,许多“洋设计师”被不公开地定位为“反派人物”,其中就有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
而在当年中国尚未设立景观设计学科,更谈不上什么景观事业了。大多数人的景观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对此,俞孔坚看法不同,他认为古典园林只是景观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景观是一门大的学科,包括园林设计、生态规划、城市规划等等诸多方面。如同他高呼“中国景观设计人才已接近真空带”一样,这位洋博士左脚迈出了美国国门,右脚就踩到了中国“钉子”。甚至于,只要俞孔坚发表批评言论,一些“传统派”就针锋相对,纷纷指责他是个“疯子”!这个阶段在业内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陷入尴尬境地……
如今,随着1998年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2003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成立,这种尴尬的气氛已荡然无存。在当前中国尚未开展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在国际上连连获奖,无疑给这一专业在中国的发展以莫大的鼓舞。
令人忧虑的是,人才短缺、学科和观念相对滞后,已成为中国景观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两个研究院的出现,填补了国内景观设计独立创作机构的空白,打破了景观设计束缚于古典园林之中的传统模式,为中国设计师参与景观事业树立了样板。如同一个景观设计职业的“孵化器”,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景观设计人才。其实,这个职业“孵化器”原产于美国。
从俞孔坚1992年走进美国哈佛大学校门起,就注定踏上了一条“取经”之路。1995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在哈佛获得此项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在北京大学逸夫二楼一间有限的空间里,俞孔坚把他在美国学到的点点滴滴传授给青年学子,他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吸引了当代青年。“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俞孔坚在美国学到的经验,在他的获奖作品中无不体现这一理念。美国易道公司曾提出:“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建筑物、社区亲近自然,创造舒适合理的生活环境。”俞孔坚和他的设计团队正是为此而来。
尽管北大和土人这两个“孵化器”给了中国景观事业生存壮大的机会,但是它同样面临着国际竞争中的困难。一个网友的留言表达了我们的心声:“为中国而设计,希望明年会有更多中国设计师扬威世界景观的舞台!”
洋装穿在身[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