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肆虐的沙尘暴让一些人对三北工程的效果产生质疑。三北防护林是否建设无效?沙尘暴因何而来?不是说三北防护林已经变成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了吗?带着疑问种种,记者采访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人。
三北防护林:是“绿色银行”?还是建设无效? 面对种种疑问,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人表示,“绿色银行”和“建设无效”这两种观点分歧如此之大本身就说明问题,其原因在于,前者是三北地区的农牧民——三北工程的建设者们,后者是一些非常关心沙尘暴的城市居民。
作为乡村的农牧民,他们从事一线生产,更关心三北工程建设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促进脱贫致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从东北平原到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许多农民都增加了经济收入,防护林既是农田的保护伞,又是农民们的“绿色银行”。城乡居民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三北工程的理解不同,目前的生活要求也不同。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看法,这种差异很正常。
而作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商品(包括木材)和非物质的服务都可以由市场提供,只有洁净的大气环境无法购买,需要依赖生态环境建设,并认为林业建设是负责防治沙尘暴的。由于对沙尘暴的规律缺乏了解,当出现严重沙尘天气时,就会质疑林业建设的成效。实际上,沙尘暴的成因复杂,影响其强弱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掠地风速、沙尘源、地表干燥度。研究表明:只有直径0.05毫米以下的粉尘才能长途吹扬,在不同的地表,粉尘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干旱湖盆及干旱河床、退化草地、旱作耕地、沙漠边缘地区、沙漠和零星沙地。上述三个因素任何一方面的增加,都会导致沙尘暴加剧。防治沙尘暴的措施也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在三北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出现强沙尘天气,说明大风超过了林草植被防护功能的极限,也说明沙尘源在增加,另外还说明沙尘源地区去年秋冬降雨偏少。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对于三北工程建设的用水问题,从工程伊始,就强调不与农牧业争夺水土资源,这一原则的内涵是按照因地制宜的自然法则选择树种,尽量少占地、少用水。在山西黄土区,推行隔坡水平沟造林;在干旱地区,历来都是根据防护需要,树随耕地走,树随水利(设施)走。在农村,从来就没有专门服务于造林的水利设施,不存在因为造林大量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常见的却是其他建设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树木成为受害者,导致林木成片死亡。
发展灌木,用草捂沙,挡得住沙尘暴吗? 今年几次强沙尘天气后,许多人认为,扬尘太高,防护林挡不住沙尘暴,主张在三北工程中发展灌木,用草捂沙。
针对这一观点,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人指出,营造防护林防沙治沙的理论基础不是简单地阻挡沙尘,主要是降低掠地风速,并且用最少的林草植被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大范围掠地风速的效果。为了正确处理林与草的关系,专家们很早就对此进行探索。1981年,任继周院士曾指出,林间草地的生产能力取决于树木、灌丛的结构状况。兰州沙漠所黄兆华研究员也指出,草地上的木本植物,除其本身可提供饲料外,它们还可以提供一种小环境,这种小环境对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如木本植物被破坏,也就间接地损害了草本植物。无论是长林丰草、还是枯树衰草,林草都是荣损相连的,不能行而上学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三北工程顾问关君蔚院士特别强调应该大规模发展灌木。由于三北工程不是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项目,所以从一开始就对灌木给予高度重视,乔灌草结合是三北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三北工程历年完成的造林总面积中,1/3以上是灌木,三北四期工程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净增加387万公顷,其中2/3以上是灌木。此外,在飞播造林中,一直混播草籽。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林业生态建设也不例外。
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人称,三北工程体系思想的产生是多学科指导,集思广益的结果。其要点是: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根据不同的治理保护对象,因害设防,带片网结合;根据生态系统的状况、经济需求、生产能力,造封飞结合。按照山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