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岭县八十八乡农民侯建民正在自家的菜园里忙活着,身边是一架架豆角和
西红柿,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眼前的情景,如果在几年前却是一种奢望。以前,他家挨着一大片盐碱地,一刮风,碱尘飘在半空中,人灰头土脸的,家里3公顷耕地也被碱化,地里的小苗儿刚出头就被碱面子打死了。2000年,这里成为吉林省林业厅第一批生态草实验基地。3年过去了,这里已今非昔比: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草木生长繁茂,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生态环境改善了,侯建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侯建民家的变化,正是吉林省土地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吉林省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重点省份,其西部较为严重的荒漠化土地有1000万亩,并且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扩展。从2000年开始,吉林省林业厅实施了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520万亩的生态草建设。
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实施范围为吉林省西部的13个县(市、区),对建设区进行围栏封育。生态草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国家支持,政府推动;部门组织,责任落实;专家指导,技术保障;产权清晰,利益驱动;政策引导,多元投入;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为保障生态草工程顺利开展,吉林省及时立法来保护和规范生态草建设。2004年11月,《吉林省生态草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禁止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放牧;禁止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擅自从事挖沙、取土等破坏生态草建设用地植被及其建设设施的活动;禁止擅自向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排放污染物。
生态草建设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经过6年的科学治理,一片片不毛之地焕发了生机,一块块呈现白花花碱斑的土地改造成优良的草场,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隼、狐狸、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防风、甘草等野生经济植物也日益增多。
生态草建设工程的实施,使牧业向割草舍饲的方式转化,不仅促进了牧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切实保障了农牧民的利益。过去,大安市大岗镇双岗村的草场严重退化,散放的羊吃不饱,2001年时全村只养羊180只。林业部门在这里种植了6000亩生态草后,只收草籽,把牧草留给村民来饲养牲畜。现在,全村农民养羊数达800多只,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150多元。
生态草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牧草和草种的销售收入。目前,在吉林省一些地区的生态草建设已经开始取得收益。宏日草业公司在大安市围封补种了一块20万亩的草场,4年产羊草3万吨,获利100万元。绿源公司在长岭县有1万亩的羊草种子基地、3万亩的改良草场和1万亩的紫花苜蓿,年利润200万元~300万元。
吉林省林业厅积极实施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把生态草的公益性和功利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土地资源与地表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理顺土地权属和利益分配关系,实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主体社会化的新格局。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构建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吉林省已经组建吉林省科尔沁生态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准备用3年~5年建设一座年加工饲草5万吨、贮备量10万吨的亚洲一流现代化生态草加工厂。工厂建成投产后,可年创利润30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近万个,带动草业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畜禽饲养业发展,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开展生态草认治活动,先后开展的百万亩荒漠变绿洲行动、千手观音残疾人艺术团牵手社会各界治荒漠活动,近期又开展了“台商参与祖国荒漠化治理大行动”,首批提供16万亩荒漠化土地供台商认治。
吉林省生态草建设的重点落在提高生态草建设标准和经济产出,发展以养殖业为主的生态衍生建设项目。每个生态草建设单位都有建1个~2个养殖基地,依托生态草发展养殖兔、牛、鹅鸡等产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