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思茅市翠云区近年来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解决林场、林业、林农问题,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路子。
“翠云”因四周群山葱郁、山间白云缭绕而得名。林业资源是翠云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从2000年到2005年,这个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0.53万亩,封山育林11.04万亩,义务植树近200万株,保存率、成活率都全部达到85%以上。
林业生态不能有任何破坏,但林农同时又要脱贫、要致富,怎么办?2003年,思茅市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开发试验区”,翠云区委、区政府把保护与开发这一对矛盾,放到这一大环境中,用“改革”和“管理”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工作。
翠云区委、区政府按照“山上管死,山下放活,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从理顺产权利益关系入手,建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股份制林场”,走“公司+农户+林木林地”的模式,使林木林地的流转更趋合理,盘活了商品林资源,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流转,林农利益得到了保障,集体林的经营主体和管理责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到2007年底,全区将有林农领取3.4万多本“林权证”,预计涉及资产总价值至少30亿元。
发展经济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翠云人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国有林与集体林置换的方式,把城区周围1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集体林置换为国有林,并把这178平方公里范围界定为区级生态防护林,有效保护了城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林业要发展,单纯靠保护是不够的。翠云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加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他们积极发展森林食品、森林
花卉、森林药材、竹产业和森林旅游,构建林产品交易电子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规范、搞活林产品交易市场,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科技兴林。
思茅松、西南桦等是当地林木发展的支柱物种。过去,翠云区由于存在大面积的低产用材林,密度低。现在,通过科学改造,改种优良经济林木思茅松,不仅每亩可种植一百多棵,而且在管护期内就可以通过间伐获取小料,产量和收益都大幅上升。
目前,翠云全区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于林业产业,真正尝到了“靠山、养山、吃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的甜头。翠云区的森林覆盖率也已达到了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