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绿色工程”建设,保护野生植物和生物物种资源。
——摘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建设水电工程,打造金山银山;水库淹没植被,吞噬绿水青山。这是人与自然的一大矛盾。然而,龙滩工程在天峨县轰轰烈烈建设,该县森林覆盖率却不断攀升,森林覆盖率达83.84%,居全区前列,比全国森林覆盖率高出65个百分点!
在谈到如何落实好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时,天峨县委书记苏志宏说,该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建设,完全符合党代会精神。
“补”绿万顷,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去年9月底龙滩下闸蓄水,11月下旬龙滩水库水位抬升到314米高程,淹没大片林地。2010年,水库将淹没天峨林地约1万公顷。“淹没多少,就‘补’绿多少!”天峨县县长韦桂元话语掷地有声。
上世纪80年代天峨县宜林荒山有8万公顷,但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森林覆盖率只有65%。天峨县和龙滩公司以前瞻思维建设“绿色龙滩”,实现龙滩工程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该县投入近亿元启动龙滩淹没区森林植被异地恢复工程,并制定“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政策,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农户自主造林等形式,最广泛地动员群众参与植被恢复工程造林。造林经验收合格,造林者可领取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款。
“造自家林地,得政府补助”,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2004年,该县大山林场下岗职工罗尚高一口气种下80多亩八角。他望着自家3米高的八角树扬眉吐气:“到2008年就开始有收成了,年纯收入至少8万元。”大山林场原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后全员下岗。如今人人参与植被恢复工程培植后备资源,人均林地50亩。
天峨县因地制宜开展植被异地恢复工程,按“占一补一、占补持平”原则种植毛竹、八角、西南桦等树种,目前已“补”绿6600多公顷。这为林场走出困境和农民致富开创广阔天地,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实施移民生态能源建设,是“补”绿的新形式。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沼气池进移民户”工程。去年全县非贫困村沼气池建设指标2500座,该县把其中2130个指标安排给移民户。林业部门派80多名技术员到安置点建沼气池。移民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按时完成任务每座还获100元奖励。去年11月上旬,八桂移民点120多户移民由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挂点牵头,积极兴建沼气池,入户率100%。
整合资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并举
去年9月,张师傅到保护区内拣枯树当柴炼制石灰。穿洞河景区的干部群众拒绝了:“这口子不能开。”
该县群众同心呵护保护区一草一木,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时任天峨县林业局局长罗拱玉畅谈林业的发展历程。他说,林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用活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等政策,龙滩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群众形成了联营共管实体,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
原来,龙滩上游有穿洞河保护区和布柳河保护区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过自治区批准,该县合并两个保护区为龙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28万公顷。随着水库水位上升,龙滩自然保护区浑然一体。
通过实施联营共管政策,林业部门和群众共同成为管护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天峨县和自然保护区14个行政村签订集体林共管协议,把管护责任和生态公益补偿金一并落实到农户。有关政策向保护区倾斜,每年投入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