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41.8%。相比欧美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时间较短、变化迅猛。中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什么?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还是农民自主的城镇化?中国的新城镇建设是不是就等于大拆大建?城市的改造如何整旧如旧?中国的乡土文化传统如何传承?如何应对非典等疾病威胁和围攻城市?城镇化如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的城镇化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韩国、美国等国的城市化经验?2月18至19日,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地,城市规划、能源、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的100多位学者聚集北京,探寻健康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
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是一个如何适应农民脱离原有土地、走向城市,寻找与其本身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并逐步比较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究竟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还是农民参与的城镇化?城镇化模式在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多次被演讲者提出。
城镇化的国外模式 城镇化模式与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可分为三种模式: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和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通过
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比较协调互动,是同步型城市化。
美国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引导,造成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上下都意识到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灾害,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土地利用紧凑,鼓励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混合功能利用土地,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鼓励公共参与,通过限制、保护和协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1960年,工业化比例约为10%~15%,而2万人以上城镇比例却达到30%~50%。乡村居民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其经济却日趋衰落,正规就业水平持续下降,城市贫困人口空前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
中国该选择什么模式 我国的农田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吸取美国过度郊区化的教训。同时,目前中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就业、居住、环境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恶化,与拉美等国家面临着类似的状况。
长期从事改革理论和政治研究的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提出,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都是农民。“要把农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创新能力,新农村才有希望。如果主体是政府,'你要建'是被动的。主体是农民,'我要建'有内在的动力,他会去想办法,更有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曾撰文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他也认为政府的引导、调节和控制有益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资本和劳动力仍将向城市集中。劳动力流动渠道的阻塞和土地定价不合理始终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进入城市后,利益受到损害。政府面对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要制定出有利于农民的规则,以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李津逵是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