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涤荡了历史尘埃,增添了新景色,用南京人的话讲,“更具震撼力了”
“这是一项没有太多直接经济回报的工程,但它给南京带来的自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中山陵园对南京城的意义不一般,既是外地人游览南京的首选地,也是本地人休闲的主场所。而它在南京城内的相对位置也在移动,随着城市日益扩大,从前属于城郊的中山陵园,如今成了
黄金地段的“城中山林”。
这个南京标志性风景区,并没有躺在既有资源上沉睡。近两年来,中山陵园大刀阔斧地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涤荡了历史尘埃,增添了新景色,用南京人的话讲,“更具震撼力了”。而这,也是“文化南京、生态南京”建设的重头戏。
回归绿色——
拆建还林,消除不和谐因素 中山陵园景区内除了闻名中外的中山陵外,明孝陵、灵谷寺、紫霞湖、三绝碑等名胜古迹更昭示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神韵。而且中山陵园还是南京的“绿肺”,据测算,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中山陵园景区内几十年来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景区内部分土地被蚕食,违章搭建屡禁不止,不仅时常出现脏乱差现象,也破坏了景区的生态功能,使“绿肺”蒙尘。
让景区彻底回归绿色,成为中山陵园环境整治的首要宗旨。整治工程于2004年3月启动,重点是景区外缘,范围为紫金山周边约16.3平方公里的面积。“要少搞建筑,尽量压缩建筑体量,多种树木,保持自然景观。自然总是美的。”这句话,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整治工程现场反复强调。
一期、二期工程共搬迁农(居)民近4000户,企业数十家。搬迁后腾出的地方,一概建绿。通过拆建还林、退耕还林、荒地补绿,景区内不和谐因素基本绝迹。如今,整治工程二期已经基本完成,林荫蔽日、溪水淙淙的景象,在中山陵园内处处可见,“显山、露水、现城”的目标基本实现。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宣传教育处处长廖锦汉介绍,到2008年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后,共计可以新增绿地7000余亩,景区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70%增加到80%以上。
中山陵园的拆迁,比一般拆迁难度更大。此次整治,是中山陵1926年建陵以来规模、力度最大的一次,自然面临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难题。景区内很多居民是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农民,甚至祖上就是守陵人,还有不少困难户靠出租违建窝棚维持生计。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搬迁,并免除其后顾之忧,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整治过程中,南京坚持依法拆迁和有情拆迁“双管齐下”。对景区内个别“钉子户”,拆迁人员耐心解释,依法按程序进行,为拆迁后将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和困难户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南京建设了近1万套经济适用房供中山陵园拆迁户选择,仅玄武区就拿出了2000多个岗位供拆迁户选择。
70多岁的茆秀英,原来和一儿一女挤在中山陵园辖区内一处破旧的平房里。这次拆迁,根据政策,她分到了百水家园两套经济适用房、一套置换房,解决了全家的住房问题,老人家甭提多高兴了。
完善功能——
建八大公园,市民游客各取所需&nbs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