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主办、《聚焦三农》栏目承办、联合数十家新闻媒体联合举办的“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委和组委会推选产生前50强,被誉为“金银花产业的袁隆平”的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嘉坤与杨文俊、茅临生、崔永元、刘永好、贾平凹、林毅夫、任吉忠、段永传、任吉忠、王振滔等一起入围,这位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不断创新托起中国金银花产业美好灿烂的明天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再次引起全国关注。
今年50多岁的刘嘉坤身上有着很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他1985年任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拼搏奉献让曾是全县最穷的村庄之一的九间棚村奔上了小康路,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且,2005年5月19日,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只有初中文化的刘嘉坤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被誉为“金银花产业的袁隆平”,成为全国各地争相邀请的农民明星。
一位农民被推选为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还被誉为“金银花产业的袁隆平”,农民对他非常敬重,同行们也对他十分服气!刘嘉坤和中国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刘嘉坤入选“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前50强之际,日前,记者与他面对面进行了五六个小时的长谈。
豁出命来拔穷根赢得百姓爱戴 清乾隆六年(1741年),一刘姓夫妇逃荒来到现在山东省平邑县的龙顶山上,见有一天然石棚可栖身便住了下来。从此石棚当屋,石板当床,繁衍生息。后来人口多了,便用石块将石棚隔成九间,故名九间棚。
二十年前,九间棚村穷得远近闻名:位于640米高的龙顶山上,四面悬崖,山高涧陡,缺水没电,交通不便。由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发展非常缓慢,1983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80元,男光棍队伍成了排。“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面对父老乡亲们含泪说出的话,刘嘉坤的心里很难受,1985年走上党支部书记的位子后,他马上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开始了惊天动地的整山治水运动。
不等不靠,党员干部带头,男女老幼上阵,亲戚朋友帮工,黑白昼夜苦干,勒紧腰带搞建设。刘嘉坤处处带头,除了吃苦吃亏之外,有时还要忍受个别群众一时的不理解、不领情的怨气。多少次深夜泪湿枕席,多少次登门促膝谈心,终于赢得了百姓们的倾力支持。人们说:“嘉坤,您不是为了俺吗?俺再不支持你就是孬种!”
5年间,他们共自筹资金23万多元,投工10多万个,先后架设了输电线路6000多米,修建盘山公路和环山路16公里、扬水站3座、蓄水池38个、石渠3500米,治山整地450亩,栽植果树2万多株、水土保持林木8万多株,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该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出现了“公路入云端,水渠绕山转,家家自来水,林果栽满山,户户电灯亮,人人笑开颜”的新景象。九间棚、刘嘉坤成为全国艰苦创业、扶贫开发的典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艰苦创业的典范,愚公精神的化身”。
移民下山辟新路5年的整山治水,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也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但要继续发家致富奔小康,地少土薄,资源有限,路在何方?1989年,刘嘉坤在考察了山西大寨村、河北沙石峪村、江苏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后,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便在山上建起了石料加工厂、果品罐头厂、养殖场。怎奈,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市场行情多变、技术也不过关,几个厂子很快便倒闭了。
究竟应该怎么办工业上项目?刘嘉坤又带着这个问题,北上天津大邱庄、辽宁海城,南下江苏无锡等地再次进行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可谓是收获颇丰,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1991年,他们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立足山上农林果,出山进城办工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在交通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便利的平邑县城先后建起了花岗石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