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是令人喜爱的花卉,据统计,我国喜欢兰花的“兰友”达1亿人左右。但是据考证,今天的兰花是从唐末开始栽培的,之前出现在诗词中的“兰”都不是指今天的国兰,而是指香草。这是16日在深圳举行的兰科植物保护与研究成果总结会上发布的。
据中国兰科植物保育委员会名誉主席陈心启教授等的研究,孔子的“夫兰为王者香草”出自东汉的《琴操·猗兰操》:“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为王者香草。”但春秋战国时代的卫国在今天河南北部一带,而鲁国在山东,均属温带地区,不可能看到繁茂的国兰,应该是香草。
专家认为,“勾践种兰渚山”也不可信。据调查,浙江绍兴一带只有“兰渚山”,而没有“渚山”。且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之年不可能去养花消遣,如果种兰是为了麻痹吴王夫差,那么史书上也会大书特书的。而晋朝王羲之与文人墨客聚会的兰亭就在兰渚山麓,亭显然是因傍山而得名,《兰亭集序》也不能作为当时种兰的证明。至于屈原《离骚》中的“余既滋兰之九畹……愿候时吾将刈”,专家论证说,现在的兰蕙也没有大面积种植的,而且干枯后收割也没有用。因此,屈原种的“兰”应是指干枯后仍有香气,用于熏蒸、沐浴、辟邪的香草。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宋代朱熹的《楚辞辨证》中就有论述:“大袛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若今之兰蕙,则其花虽香,叶乃无气。”并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据专家考证,我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末唐彦谦的《咏兰》诗:“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其中,“翠环”指下弯成半圆形的带形绿叶,“苍玉”是绿白色的花朵。在香草中,只有兰属植物有这样的特征。唐彦谦曾在山西汉中和四川做官,此两地皆产国兰,推测此诗是公元860年至880年间所写。因此,根据《咏兰》和其他诗文推断,国兰在唐代末年即9世纪下半叶就已在上层人士中被普遍种植。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描绘兰花的诗歌和绘画逐渐增多且精确,赏兰进入昌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