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完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报告。本报将从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三方面刊登,敬请关注。---编者
记者最近从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总体上进展顺利,自1999年工程开始试点,至200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造林1082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919万亩,达到规划数的一半。
该中期评估报告是受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抽查、测验、研究分析,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中期评估后完成的。报告显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区内有耕地16.5 亿亩,农村人均2.4亩。耕地中有25度以上应该退的陡坡耕地7420万亩,西部14个省(区)有15至25度不宜耕种坡地338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4 000万亩,以上合计为1.48亿亩。据林业部门上报规划,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22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000万亩,折合投资3400亿元。工程区遍布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国家林业局核查,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造林保存合格率分别为89%、90.3%、89%。评估调查组发现,造林保存情况较好,但造林初植成活率低,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差的年份只有20 %至30%,好的年份在50%左右。农民为了得到国家补助粮,普遍要补种2至3次,多的达5至6次,造林成本高,种苗费普遍不足。
评估报告显示,主要因为种乔木林、灌木林国家给8年补助,种草只给2年补助,1999至2001年,全国退耕还林中乔木占的比例高、草占的比例低,乔木占87.7%至76.9%,灌木占3.5%至19.4%,草占8.8 %至3.7%。林茶、林药、林草等与农民增收结合的模式受到农民欢迎,但造林存在密度过大、树种单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等问题。
调查组认为,由于林业局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规定了一批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作为生态林树种,各地对造林中经济林比例不得大于2 0%的规定执行得较好。同时,各地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完成得也较好,但成活率低,补种工作量大;有些地方宜林荒山荒地不足,难以按1: 1要求与退耕地造林相配套。各地造林后基本上做到了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效果显著。有些省(区)实行了全省(区)封山禁牧。此外,林权证发放因工作量大,且涉及土地权属等问题,目前只发放了10.5 %左右。
评估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初步改善了工程区的生态环境。根据水利部黄委会对陕西延安及榆林地区从1997年到2002年的遥感监测结果,当地裸地及低覆盖度的面积减少7.81%,中高覆盖度植被增长8.45%。据四川农业大学在天全县实地对径流含沙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2至3年后的径流含沙量,比同一地区农耕地减少2 2%至24%。同时,农民得到了实惠。至2002年底,全国1300多万退耕户,有5300多万农民人均得到补助粮215公斤,折现金人均230元,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