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化10年硕果累累,仅仅因为有钱吗?
备受争议的"大树进城",领风气之先的上海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四方质疑,上海怎么说?
上海绿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哪些值得借鉴?哪些不可照般?
……
回答这些问题,谁最有发言权?
胡运骅。
这位从事绿化工作40年、担任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10年之久的园林工作者,见证了上海绿化空前发展的全部进程。
近日,应本报之邀,胡运骅撰文畅谈自己多年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感想,反思上海近年来绿化发展的得与失,并坦言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偏差,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进言献策。
在文章中,胡运骅提到,由于以往不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上海迫不得已斥巨资拆房建绿,其他城市应吸取教训,在规划上多下功夫。至于"大树进城",并非上海首创,而是国际通行的绿化手段,无可厚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错在管理疏漏。在重点工程中移栽大树今后仍然势在必行,不可因噎废食,但必须严管苗源。此外,胡运骅给风靡全国的大色块、节日摆花泼了冷水,指出这种既单调又费钱的做法该降温了。他提倡园林设计师们应多动脑筋,创造一些生态效益好、景观美,而且低投入易养护的种植形式。
近十年,上海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跨入了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去年6月,我从绿化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在成绩面前,我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认识上的偏差和管理上还没有完全到位,以至于留下了不少遗憾。因此,必须及时总结,深刻反思,并将这些教训和不足告诫园林同行,以免走路,再学,但在今后的城市绿化中- -
高度重视绿地系统规划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尽快医治因高楼林立、交通繁忙等造成的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上海花巨资拆房建绿,既使居住在危房简屋内的市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又使热岛效应等矛盾得到缓解,凸显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仅市中心新建的广场公园就占地 28公顷,动迁了一万多户居民和数以百计的企事业单位,耗资30多亿人民币。各区也拆除建筑相继建设了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的太平桥公园、徐家汇公园、华山公园、古城公园、长寿公园……其规模之大、耗资之巨可谓史无前例。在广大市民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这不正是过去城市规划时没有留出足够的绿地和空间而造成目前的遗憾吗?当今新兴城市、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在规划建设时如不留出足够的绿地和空间,今后必定重走花巨额代价拆房建绿的老路。
去年西北地区一大城市的园林同行来考察上海环城绿带时曾对我说:“上海有钱,建设500米宽的环城绿带;我们资金少,建300米宽的环城绿带算了。”我说这不对,现在没有资金但规划时必须要把林带的面积留足,控制住。否则等有了资金再想加宽林带就要走花巨资拆房建绿的老路了。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后,还必须做控制性的详规,才能划定绿线有效地控制土地。
大树移植要适度
凡事过了度即会走向反面。城市绿化中适度移植一些大树,确切地说移植一定量胸径1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乔木本是无可非议的。早在国庆十周年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成功地种植了一批大规格的油松、元宝枫等乔木,顿使天安门广场生意盎然,郁郁葱葱,成为我国绿化史上的范例。雄伟的建筑旁也必须配植大规格的乔木才能相得益彰。国外许多城市绿化中移植大规格的乔木是一项极常用的措施。日本在199 0年举办“花与绿”博览会时,移植大量全梢的毛竹和全冠的大树,不仅成活率高,且恢复生长快,体现了日本高超的园艺技术。在参观日本建设中的环球乐园时,我们看到几乎清一色移栽的大规格苗木,使公园景观立竿见影。东京、大阪等种植的行道树胸径都在15至20厘米左右。国外许多城市在苗圃内培育了很多大规格的乔木,有的栽在容器之中以备不时之需。
上海自1998年开始,在公共绿地建设中移植了一批胸径1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乔木(约占乔木种植量的3%至4%)。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措施,加上严格的管理,成活率达到95%以上,重点工程均达到98%以上,迅速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景观的质量。如为了迎接APEC会议召开,在主会场科技馆和世纪广场周围,成功地移植了3000余棵大规格乔木,为APEC会议顺利召开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上海大规格乔木移植受到了全国绿委领导的肯定。
虽然通过大树移植对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苗源的紧缺、管理的不力和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等原因,以致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苗源紧缺,虽然想方设法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