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到6月11日,在沈阳举办的首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的每一个进程都吸引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本报记者跟随参赛选手一同度过了这里每一个或紧张或激动的时刻。请看本报记者的采访手记- -亲历“中国杯”
6月8日选手见面大赛开场
“哎哟,来啦?哪个组啊?”“A组,你呢?”“我不参赛,我给选手当助手。这次熟人不少啊,你看见老叶没有,他也来了。”
沈阳市内的东盛大厦是本届大赛选手的主要住地。上午9点,2楼会议室的选手会还没开始,陆续进来的不少选手、助手就已经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攀谈了起来。
A组选手是中国花协零售业分会的会员,B组选手则代表各省市参赛。今天选手们的工作主要有三项:参加选手会、购买花材、展场筹备。
9点30分,全部A组29名选手、B组31名选手参加了选手会。组委会首次公布了评委会名单: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副会长蔡仲娟、日本花店业协会官方评委吉野美枝子、韩国花店业协会顾问尹锡壬、香港艾花美插花艺术学院课程总监袁转好、中国台湾花店业协会国际委员长林美晔。本次监督委员会成员有:王莲英、周佩华、赵梁军、刘雪梅、马虹。介绍完毕后,组委会专门留出时间给选手就参赛注意事项向评委会主席蔡仲娟提问。
“参赛说明上写如果非法用火会被取消比赛资格,请问我的桌花设计要摆放蜡烛作配饰,点蜡烛允许吗?”组委会短暂沟通后,蔡仲娟答道:“可以。”
“A组要求做一个瓶花,瓶花和盘花是一样的,可以用盘花代替吗 ……”话音未落,赛场里一片窃窃私语。评委不得不提高嗓门:“瓶花和盘花是不一样的插花类型,我们要求做东方式插花的瓶花……”
选手们的提问无所不包,有的问“我买的花材买来就切好了长短,这个算不算预先处理花材”,还有的说“餐桌设计项目,大赛准备的桌子是方的,我们自己带了圆桌来,可以吗”,从问题的细致上,足见大家的认真程度。问答之后,选手开始抽签决定比赛位置。
记者凑上去,拉住一位刚刚拿到场地号码的选手:“感觉如何? ”“嗯,抽了个18号,不错,挺吉利,哈哈”,“刚听评委名单,感觉都很有水平,有些国外的花艺师还给世界杯做过评委,而且这次评委都要做插花表演。”
组委会安排有需要的选手下午去当地花卉市场采购花材。记者决定,与他们同行,去当地的花卉市场转转。
下午2点30分,部分选手来到了沈阳富莱美花卉市场。这里是当地最大的鲜花批发零售市场,有的商户特意预先去外地调来好几个平时不常销售的花材、叶材品种供参赛选手购买。
在市场里,一位来买花的当地人跟花商搭话:“今儿这人咋老多呢?”“这不是要办插花大赛么,选手过来买花。”“哦,怪不得你这百合比平时贵呢,价儿都翻倍了。”而一支嘉兰从平时的3元涨到了 40元。
浙江来的选手连宝华上午已经选购了不少花材,准备得“差不多 ”了,可他说:“材料已经买齐了,可还是觉得不是特别理想。”年轻的摊主插话到:“明天一早还有批货来呢,跟昆明订的。”“来不及,我们7点多就要到赛场。”“这边早上5点就有人了。”“真的?那明早我过来看看。”
两个多小时的采购后,车行半个多小时,选手们来到位于沈阳市郊的比赛场馆--东北花卉大世界,开始大赛前的展场筹备工作。
大赛规定,除花材、叶材等植物材料之外的各种辅助材料都可以预先准备。吉林选手李慧淑从傍晚起就坐在展位里编金属架构。江苏选手刘飞鸣和助手一起在自己的展位内铺起了木地板。--晚10点,接选手回住地的车开走了,可展场里还有不少身影在忙碌着。
6月9日上午
六十选手初赛试刀
早晨8点,5位监委最先进入比赛场地,他们要监督比赛的全程。
9点整,A组初赛和B组预赛正式开始,除了60位选手和5位监委外,其余人均被请出场。今天上午,A组的比赛时间为3小时,B组的比赛时间为2小时。
整个比赛区域被展板分隔成60个方格子,A组选手的展位是2米×3 米的,B组是3米×3米,都是三面封闭的独立空间,赛区外围也用展板遮挡得严严实实。等候在赛场外无法入内的助手们相互开着玩笑调节紧张气氛:“搞得跟贡院考试似的,一人一个小方格。”
上午11点,B组选手率先结束比赛。“亲友团”围上去接东西,鼓劲儿的同时也不忘小心翼翼地问:“怎么样?”有的选手好像松了口气:“时间真紧。我连花材都扔那儿了,没顾上收拾。”有的则开始总结教训:“吹第一遍哨儿我以为就快完了,吓我一哆嗦,其实还一个小时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