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对切花‘黄莺’进行收缴封杀,让许多花农愁容满面。曾经是他们主要收入来源的‘黄莺’,不是被强行铲除,就是卖不上价,甚至销不出去。但同样以种植‘黄莺’为生的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斗南分会黄莺合作社的王灿武却没有这种遭遇,赚的钱还比以前多了。对此,他由衷地表示--谁不说咱合作社好
“现在市场上‘黄莺’每扎卖5分左右,但是我们交给合作社的 ‘黄莺’出口香港,价格是每扎2角,并没遇到销不出去的问题。在淡季能卖这么高的价儿,让我们心里很踏实。”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斗南分会黄莺合作社的王灿武谈起自己种植的‘黄莺’一脸高兴,“ 这都是参加合作社得到的实惠,我们不仅能够集中精力搞生产,把销售交给合作社的专人负责,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因为合作社负责 统一采购种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所以市场的变化对我们影响不大。”
据了解,王灿武所在的合作社是云南省现有花农合作组织的一种。据云南花产联调查,目前云南的花农合作组织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股份合作制,二是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乡村级花卉协会,三是少数农户松散的结合,四是大户带动型,五是结合较紧密,在品种、技术、包装、品牌、销售上“五统一”的组织。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在生产和销售上进行联合。
谈起这些合作组织,云南花产联副秘书长和葵说:“云南作为全国有名的鲜切花生产大省,70%的鲜切花由农户生产,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当前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因此,走合作生产、联合经营的道路,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目前,全省各种花农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00多家,种植规模占全省鲜切花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花农合作组织正逐渐成为云南花卉产业的主导力量。”
的确,由于参加花农合作组织而得到实惠的人远不止王灿武等黄莺合作社的成员,翠华玫瑰联合体就是紧密型联合体的典型代表。据该合作组织的负责人鲁荣华介绍,2003年他们在昆明市郊区租下了65 亩地专门从事玫瑰生产,并由4户亲戚组成了翠华玫瑰联合体。虽说是家族式联营,但在管理上却非常严格。他们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行“五统一”,在分配中采取分户管理、记账的办法,谁的产品质量好、等级高,谁的收益就多。这样既提高了整体种植水平,又让每一户家族成员心服口服。鲁荣华高兴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联合体运转才一年多就收回了投资成本,每个种植户的收入至少也有3万元。明年我们将考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
在晋宁县中和乡,由农户袁琼芝组建的非洲菊联合体是一个松散型的合作组织。该联合体吸纳了当地30多户非洲菊种植户,种植面积达100亩。联合体虽然对农户种植的非洲菊品种和栽培技术不做统一规范,但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严格按照等级进行分类收购。等级高的自然收购价格就高,等级差的也按最低平均价格进行收购。袁琼芝说:“采取这种收购办法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户多生产高品质的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联合体农户的基本利益。如今,我们这个联合体中很多农户的种植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生产的A级好花数量越来越多,出口份额正逐步扩大,农户的年收入上万元已非常普遍。”据她介绍,在中和乡像他们这样的联合体有5个,除了他们还有3家玫瑰联合体和1家百合联合体。
而江川九溪镇六十亩村花卉技术研究会就属于技术型的联合体。六十亩村有42户花农,种植了约50亩百合。为了把花农组织起来,由村党支部书记出面组织成立了花卉技术研究会,为花农提供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而销售则由花农自行解决。
玉溪大营街赵桅村锦汇花卉协会则是属于依托种植大户型的产销联合体。该协会以大户张永生的60亩种植基地为基础,联合同村50多户花农,共130多亩玫瑰种植基地共同生产。协会在品种选择、种植技术上提供一定的指导,花农把生产的花交给张永生进行统一包装和采后处理,并以“红塔人”的品牌在拍卖市场统一销售。
据了解,云南去年在全省选择了14个花农合作组织试验点,由省财政出资对他们的采后处理进行补贴。和葵说,政府对花农的补贴并不多,主要是引导性的。因为政府重视一个产业,不一定要投很多钱,关键要把产业环境搞好,把服务做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云南的花农合作组织基本上还是个经济实体,发挥的作用有限,暂时还不能起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因此还需要逐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