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鸿飞报道 今年暑期,荷兰劳伦斯坦农业大学首次向中国派驻4名大学实习生。他们对凌源的百合生产、北京花卉市场以及一些花卉进出口贸易公司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在凌源,荷兰大学生马德勒对东方百合的多茬花生产感到惊奇,他说,在荷兰一代种球生产一茬花后就要被销毁,而在凌源却还能继续使用两到三次。他还指出凌源百合生产的两点不足:第一是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和保养不足。凌源的百合生产几乎不轮作。虽然有的花农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把百合与很多其他植物间种,但是没有根据植物特性达到最好的互补效果,而且对土壤肥力和清洁度的控制很粗放。第二是设施内部透光不好。他说:“这里的花农技术很好,能在简陋的设施条件下种出不同品种的百合,不是亲眼看到绝对不会相信。此外,在有实力的种植园里,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设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米莱莉则认为凌源花农对花卉的采后处理和包装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采后处理在剪切尾叶上缺乏规范;其次是花农使用旧报纸包装切花,对切花的品质以及消费者的健康都不利;第三是很多人为了节省成本超容量装箱,这样对切花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她还对中国花卉公司在花卉进出口方面的运作管理感兴趣。她感触最深的就是进出口业务过于烦琐。
蒲飞菲和马蒂斯谈到了荷兰花卉消费与中国花卉消费的几点不同。荷兰市场上切花品种很多,甚至连向日葵以及一些水生植物都用来做切花,但中国的切花品种很少,只有百合、月季等几个常规品种。荷兰市场上切花开口就无人问津,但在中国市场上到处都是已经盛开的百合和月季。荷兰市场上的盆花都经过再包装后当作礼品花来销售,属于一种快速消费品,而很多中国人把盆花当作耐用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