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江县政协委员、花协会长臧健侧记
“我还没坐过飞机,但我种的花天天坐飞机,我没出过国,但我种的花天天出国。去年,靠种花我又收入4万多元。现在种花已成为我们边疆村寨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花农龙松
2001年4月的一天,对于傣族农民龙松来说是难忘的。就在这一天,他毅然砍掉已经长了半人多高的甘蔗,种上了一种名叫晚香玉的花卉。此事成了村寨中的一大新闻,人们互相询问,“种花,卖不出去怎么办,甭说人,连猪都不吃。”“怎么了?他傻瓜啊。”龙松听了一声不吭,心里说,我就听臧健的。
你先种,好了我们再种
5年前,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汉族种花小伙臧健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创建了一块效益不错的花卉生产基地,同时积累了不少在干热地区生产花卉的经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为了让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尽快富裕起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选定了澧江镇的马扎村作为试点。
孰料,当地农民早就被人骗怕了,根本信不过他,他们担心,这个内地来的老板会不会和早先的几拨人一样,骗了我们就溜走。曾和臧健打过几次交道的马扎村村民小组长龙松却发现,这个人和先前那些人不一样,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他在村里多次走门串户进行游说。为了打消农民顾虑,龙松自己掏出120元钱租了一辆中巴车,带领马扎村20多户农民到臧健的花卉生产基地参观考察。当农民看到基地里生长茂盛的鲜花,听到臧健掷地有声的承诺时,他们有点动心了。但真正到了要签订种植协议书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16户农民又动摇了,他们对龙松说:“老大,你先种,好了我们再种。”老实巴交的农民还是不放心。
龙松理解他们,靠种花卖钱致富,这在傣族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不过时代不同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如今都变成现实。龙松说,群众不敢种我们就给他们做个榜样。他号召村子里的党员、干部、民兵、农科员带头种,马扎村有史以来12户农民在臧健的带领下首次种上了21亩鲜花。
当时多种一点就好了
在臧健派出的技术员无微不至地指导下,这些没有花卉种植经验、不懂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的农民,终于种下了第一茬晚香玉。苍天不负有心人,同年11月底,第一批花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到了第二年4月,一年下来,种晚香玉平均每亩收入达6000元左右,比种甘蔗每亩多收入2500元左右。
第一次支付花农花款时,臧健委托龙松等人拿着现钱挨家挨户进行兑现。当他们走进60多岁的方文光家,把花款交到老人手上时,他特别激动:“哎,想不到钱会来得这么快,要是当时我多种一点就更好了!”从此,马扎村种花增收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村民主动要求栽种花卉。
目前,马扎村已有95%的农民生产花卉,花卉业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花农户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盖新房、买摩托车已经不是新鲜事。马扎村的巨大变化还带动了周边的村寨,那路村、荔枝村和汗泥扒村也都在臧健的指导下开始种植花卉。
“这么多菜农、烟农、粮农、蔗农改行种花,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记者有些担心地问。臧健说:“这点不用愁,除我们在花卉生产全过程中,对花农及时进行培训指导外,他们自己也想出了许多保障花卉品质的土办法。按照公司的质量等级标准,种球大小他们用自己土法做的圈圈去套,花茎长短用早已准备的木棍去靠。按规定唐菖蒲花头一级品不能少于13朵,在家的老人们会一朵一朵地数。少数民族兄弟办事很认真。”
除了在元江县和玉溪市的红塔区外,臧健还把花卉种植拓展到了国家级贫困地区---思茅市镇源县因乐镇团结村委会的丙龙田村和周星河村,在这里与农户签订鹤望兰切花的种植协议。
截至去年底,臧健已联合339户少数民族兄弟种花1280亩,包括傣族花农168户、哈尼族77户、白族58户、彝族36户,年产唐菖蒲、晚香玉、鹤望兰等切花1500万支,其中30%以上出口。平均亩收入3780元,户均收入1.45万。
他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记者到元江县采访,当说起臧健,一些干部说他是"元江县花卉业的领头人和致富的领路人"。花农说他是"说话算数的人,讲诚信的人"。一位花甲老人对记者说,中秋节时,他不但给村里的老人送月饼,还请他们聚餐,他不像是外来的,倒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则兴奋地说:"臧总组织我们开运动会,搞篮球比赛,还发奖状、奖金,我们玩得可开心了。"……"其实我跟他们在一起,从没觉得自己是老板,而只是相互关心、理解、信任的朋友。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