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讲作画六法之一首推“气韵生动”;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成竹于胸,挥洒出“我自不开花,免搀蜂与蝶”之清风竹韵;网师园借“渔隐”之境,体现自己现实与理想的折衷表达。凡此种种,画也好,园也罢,意在笔先,讲求气韵,成为创作之源,情之所托!
意境,意象之化境,是创作者灵魂与生命,是其禀赋、修养、悟性、诗心的自然流露。意境的创造需与气韵表达同步,要求创作者将由物象得来之骨气、神气、虚实变幻之气与自己豪气、雅气、逸气等合二为一,化作笔情墨趣,化作虚实变化之节奏,使作品有一股可以感知的骨肉筋血气息流淌之韵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画家作品之外真情流露与诉说;“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咫尺山林,片石生情”是造园家心境的表达,作品中回荡的是创作者进退、荣辱、喜闷和追求、求索与理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将自然之物人格化因此有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然后有了扬州个园四季假山的风情,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沉寂而如睡。
“搜尽奇峰打草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画家眼中物象品格远高于其自身形象,以自然物拟人或者象征性地赋予其某种高尚的品格,就产生了物我融合无间的境界,因而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就有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人与自然在感情上十分亲近。此种抒情性浸润到园林之中,造园的目的便不只是客观描摹山水之美,而是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引发的情趣,借景抒情,表现那种物我融合、怡然自得的人与自然亲和一致的关系,那种深沉的使命感和人生感。园林中的山水树木故而大都重其象征意义,而不在它们的实感形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们将心中之情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内抒写出来,并不时看看周围姊妹艺术,以水的仰慕的目光看山,以山的竖起的耳朵听水,用其敏锐的感情,表现对旁门艺术之惊奇,相互交叉,造化。将成熟的平面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并用景观材料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