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心区在竭力增加绿色。近年来,一块块诱人的绿地,一个个优美的小花园镶嵌在高楼林立的空间中,让市民享受到大自然的温馨,使他们的生活、情感得到艺术的升华。作为园林景观中的水景,在人们心目中是和绿色植物一样受到青睐。
城市繁华地区小广场上的几处水景,更是招人喜欢。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开放型的音乐喷泉,一到开放时,总有人围观、戏耍。市民需要水,不仅是饮用,也包括观水、戏水、享受水的湿润。这些,是人的亲水性的展示。水景不仅可装扮城市,美化环境,给人美的感观享受,让人感到舒适,还能缓解干旱和炎热给人带来的苦闷,同时增加城市水面,多储水还有助于地下水位提高,增加空气湿度。
由此我想到,北京要办绿色奥运,在城市中心区应该适当增加水景。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可借鉴的样板。
一是广场水景。西班牙哥伦布广场,在近似天安门纪念碑的位置,台阶上是大型人物雕像,其下有一弧形瀑布,游人可在瀑布下走过,无比凉爽。这个水景不仅烘托了雕塑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让游人在广场上愉快的逗留。我们的天安门前金水桥畔,有一排造型优美的喷泉,如果广场上再增加几组和游人更贴近的流水、落水、滞水和喷水,不仅景观美,相信对降低天安门广场的高温、干燥,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是街巷水景。这方面不少国家都比我们搞得多,我国苏杭一带有不少庭院中的微型景观也是可取的,在一个墙角,一面墙根或一个小夹道,搞一个有山有水有树的小景观。而西班牙、荷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则是多在街巷、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前或人行道的空隙,因地制宜穿插造景,游人可以近水、戏水乃至饮水。有的造景同浇树、喷洒草坪相结合。美国有的大商店门口,还专门有喷雾状的水景,让人进出都有爽快之感,我们戏称这叫“生态门”。在北京的一些街巷,也有不少专供绿化或清扫街巷用的水龙头,而且在淹入地下的水井中常有积水。可否就在绿地较多的地方,结合水井搞几处水池,供游人享用。街巷多建一些人们可参与的各种水景,调节小气候,让人亲切地接近它,人水交融,就是“回归大自然”,就是给人以健康。三是室内水景。目前不少宾馆、商店的大厅都有了水景,但形式还显单调。应充分和功能、环境相结合,伴以工艺设备,把水的流、落、滞、喷等几个基本自然形态,变为可操作的行为状态,从水空间构成和处理要略上考虑周到,设计出新意。我非常欣赏瑞士苏黎世飞机场人行通道中的水帘。一个很长的通道,就是因为其一侧墙面是水帘,加之灯艺效果,不仅让人没有从憋闷的通道行走的苦恼,反倒有一种兴奋。在一个缺水的城市,谈论增加水景,似乎不现实,但要是考虑到水对于改善人的生存环境,考虑到水和树木花草相辅相成的关系和作用,加之我们已有多种节水、循环用水,污水处理等措施,我想,这就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形态的水有不同形态空间概念,不同的动的意象和基盘或基点的要求,驾驭其自然状态要有相应的操作行为。要把握好水流的方向性,处理好水空间构成的要略。如:流水,无论广场、街巷、室内造型的曲水、溪流、小河道流水,都要考虑好坡度、宽度、长度、流速、线形、缓急、护岸处理等等。落水,要考虑落差、流量、宽度、数量、落水口、落水背景材料等,滞水,要考虑基面,其形的复杂度,位置、深度、清澄度、宽窄等。喷水,要注意喷水口、水压、流量与其组合的材料的材性材质、喷水场所的气象条件,光声音等等。不考虑周全,设计不合理,非但出不了活泼、节奏等效果而且还会有碍环境的优美和人的舒适。此外,要想在水景上有创新,有突破,在设计上,一定要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活用水的基本形态。利用型与型之间的组合来创造出“新招儿”,要把水的形态与灯光、音乐结合好,在水与声的开发上做文章。对城市每一区域的水景要有整体考虑,既要考虑其改善环境、有益人民健康的功能的发挥,又要节水。让北京有限的水,充分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养活好树木花草,造福于人民,让亮丽的水景再为北京城增添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