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园林建设要继承发展中国园林,且主要是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水平。
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学习国外经验是必须的,挖掘和展示我们民族的精华更是不可少的,因为越是民族性的才越具有国际化的独特水平。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它是中国园林体系的集中表现,是对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和提炼。皇家园林到后期已经几乎是“无园不石”,并且一般必有山有水,两者相辅相成。园中各种水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是自然界河、湖、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是在有限的空间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取“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一般都以树木为主调,栽植上不讲求成行成列,但也不是随意,其主要特征:一是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二是建筑与自然美的融合;三是诗画的情趣;四是意境的涵蕴。我认为这四点,也正是我们北京现代园林建设继承和发展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将其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第一,是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是皇家园林创作的主旨。
皇家园林讲究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山、水、植被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立意地裁剪、组合,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壮观的自然。
皇家园林区别于西方风景式园林之处,在于其不是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组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通过典型化、抽象化,给人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第二,是建筑美与自然美和谐和融合,是皇家园林设计的绝笔。
皇家园林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它着力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但无论建筑多少,都力求与山、水、树木、花卉这几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同时不失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这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美学乃至思维方式主导的结果。
中国皇家园林建筑,不仅富丽堂皇、庄重威严,其形象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园中的建筑物可以充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景象,以获得与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可以是形象完美的整体,也可以化整为零,还可以一反严整的格局,因山就水,从而更加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谐调。有的利用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把建筑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小中见大,丰富人们美的感受。各式各样的廊子,像纽带一样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起来;山石镶着房屋的一角或堆叠在桥的两端,是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随墙的空廊故意拐弯留出小天井,点缀小景;墙上的漏窗,既可让光线透过,又给人以玲珑明澈之感,在窗后还衬以风景。皇家园林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却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中的压抑,就是因为建筑与自然的谐和。
第三,以概括、简约的思维和手法,构造如诗如画的韵律和意境,是皇家园林追求的情趣。
园林是时空综合艺术。皇家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括了浓郁的诗画情趣。游览皇家园林仿佛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
北京的每座皇家园林都是一幅完美的风景画卷。皇家园林能够以最简约的设计手法,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复现在现实生活之中。
中国的绘画与造园关系十分密切,“以画入园、因画成景”,不少园林作品就是以某个画家的笔意建造的。
第四,皇家园林讲究造园置景意境的涵蕴深广。
园林有意境,不独皇家园林如此,也不独中国园林如此,其他国家的风景式园林也有不同程度的意境,只是其广度和深度不及中国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有的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有的是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把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他把自己的好多思想都融入在里面。有的意境也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根据现成物境特征,做文字“点题”。用匾、联、刻石等,通过文字手段的明确提示,让其所蕴涵的意境升华于人们心中,而得以启迪、愉悦或享受。北京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联想陶诗的意境,对眼前景色的鉴赏会更深一层。还有的是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让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都能以“味”入景,以“声”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以上四点是中国皇家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造园手法。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