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峰塔倒塌78年后的今天,重建的雷峰塔又屹立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夕照山上。重建的雷峰塔沿袭了原塔平面八角形、平座挑檐的楼阁式立面形象。对于这座气势恢宏又不乏江南风韵的名塔的建设细节不妨进行一番细致的探究———
探究之一:为何选择楼阁式
在重建雷峰塔之前,社会各界有多种建议,各设计单位也有多种设想。有的主张建成原塔的楼阁式;有的主张建成明代原塔遭兵火后颓然苍老,犹如“老衲”般的式样;还有的希望建成与历史无关的纯现代式样。有关方面将各种方案公开展览,征询市民意见。此后,又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反复讨论、斟酌,最终,楼阁式的方案被选中。做出这种选择与西湖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有关。
如果脱离西湖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脱离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把雷峰塔设计成纯现代的式样是可行的。但雷峰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位于有着同样深厚文化积淀的西子湖畔,而且寄托着无数关心它的人的情感,因此,纯现代的方案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首轮评选中被淘汰。
争论最多的是楼阁式与“老衲”式两种方案。“老衲”般的雷峰塔有照片流传于世,因此,许多市民都希望新塔能重现“老衲”风韵。但这种式样并非雷峰塔的原貌,而是数百年岁月风霜和战火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克隆”出了“老衲”式的雷峰塔,它也不具备与其相同的记录历史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把一座塔建成被焚烧后的残破状,许多完整的构件都要刻意模仿照片,弄得支离破碎,这决非易事,要逼真地再现其神韵就更难;再者,雷峰塔若建成残破状,登塔观景就难以实现,这将是一个遗憾。采用楼阁式方案就可避免这些问题。于是,专家教授的观点一致:新塔应尽量再现原楼阁式塔的风貌。
探究之二:为何要在原址建塔
新塔是在雷峰塔遗址上重建,一是对遗址的保护,二是保护西湖整体的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若偏离原址重建新塔,仍需建防护罩来保护遗址,原本就不大的夕照山部分植被及环境就会被破坏。三是无论是从塔上看西湖,还是站在西湖观塔,原址的景观角度都是最好的。而且,新塔是旧塔的延续,因此,选址仍在原先的位置。
仅在雷峰塔遗址上重建新塔,仍未能让重视遗址保护的专家们放心,因此,采用两层台基设计。将塔的第一层抬高,从而架空新塔,改善了遗址的环境。遗址之上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罩,既能使遗址避免氧化和人为破坏,又不妨碍游人观看。
探究之三:为何采用彩色铜雕
新雷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造好之后,来杭参观的全国文物、文化界专家都说,精美的铜雕建筑是新雷峰塔区别于全国数千宝塔的闪光之处。
古雷峰塔原采用的是青砖塔身,外包木制廊檐。而重建的雷峰新塔,外包材料是铜。在论证会上,雷峰塔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说,中国有3400 多座塔,如果随意做一个塔,必将湮没在群塔之中,而建一座古代历史上没有的彩色钢塔,则是创造了“中国第一”。这个观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雷峰塔不应是一个假古董,应该是一件艺术精品,给新塔穿一件精致的“铜衣”是可行的。
就这样,雷峰塔创造了一个铜建筑的奇迹。雷峰塔铜的总用量达2 80吨,全塔共有近2万片铜瓦,面积2370 平方米,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青瓦、斗拱、扶栏、铜铃、铜刻图案,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创造了一个高贵厚重、五彩缤纷的彩色铜雕世界。新塔腰檐上的脊、瓦为锡青铜,这种材质非常耐久,不会变色,而且在色泽上很接近陶瓦黑青的本色;斗拱、柱、枋为黄铜,这种铜经过十几道工序后,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暗红色调,与古建筑里的柱、枋非常接近;而泡钉铜门和栏杆则采用紫铜,其上覆盖有漆膜,能有效保护铜质10年内不受侵蚀。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用铜作为外包材料,不容易着火,可以防雷、防蛀,空心的铜瓦、铜栏还可以减轻重量。
雷峰塔要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这一点上,大师们费尽了心思。为了符合南宋塔的文化内涵,他们根据雷峰塔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图案,选择了牡丹花、鸳鸯戏水图、荷花雕刻在铜斗拱、铜瓦上,呈古金色,显示了富贵典雅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