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内学者喻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金花茶,是主产于我国广西的特有珍稀植物。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被世人和植物学界广为传诵。最近,经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张宏达和副教授叶创兴历时两年的深入研究和考证后发表研究文章,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将原金花茶拉丁学名Camel1iachrysantha订正为Came1lianitidissima,从而恢复了这一稀世植物的正确学名。 对于自然界的植物,在学术上,一种植物只许有一个合法的学名,这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法则。学名采用双名拉丁文书写,即由属名和种的加词,加上命名人的姓名(缩写)或姓组成。如金花茶的学名CamelIisnitidissimaChi,是由山茶属(Camellis),很光亮的(nitidissima)和命名人戚(Chi)所组成。 金花茶,原系1963年国内一学者根据1960年广西药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南宁市郊邕宁县tan洛乡富庚村下山发现和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定名为山茶科连蕊茶属金花茶,于1965年3月正式公开发表的。 事实上,这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山茶属植物,早在1948年我国植物学家戚经文就根据我国学者左景烈1933年7月在广西防城大录乡阿泄隘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已正式命名为山茶属“亮叶山茶”,这是我国金花茶的最早命名。18年后,即国内一学者将其归属为山茶科连蕊茶属后不久,广西林科所林业专家梁盛业就发现这一植物的正确归属应是“山茶属”(Camelli的,而不是“连蕊茶属”(The0psis),并撰写了论文准备改正。不久“文革”开始,论文未能发表。1975年,日本学者津山尚在日本刊物上将金花茶改隶于“山茶属”。此后我国也就只好沿用日本人改动过的金花茶的学名(Camelliachrysanga)至今,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外书刊、文件和口语中。 1991年,我国山茶科技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和叶创兴博士,先后在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看到1933年左景烈采集的3份模式标本,其形态特征和产地与现在生长的金花茶完全相符。当年戚经文以左氏模式标本为依据将其归属于“山茶属”发表的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金花茶。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优先律条款,戚经文的命名是合法的,应以戚氏的命名为准。1965年我国学者和1975年日本学者的命名均属晚出的同物异名。 当年戚经文根据左氏模式标本发表新种时,仅有拉丁文说明,并未提出中文名称。“亮叶山茶”是本文作者为行文方便起见,按照拉丁文字义采用其名的。上述有关专家所写文章也并无更改中文名金花茶之意。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现仍使用“金花茶”之名,无需改变其中文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