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一个成功的生态园林系统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形成乔、灌、藤、花、草结合的,多层次的色彩丰富的有序群落,使阳性、耐阴、喜湿、耐旱等各种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分、土地和肥力,构成“和睦”相处和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这样的园林景色和季相变化明显,主调鲜明又丰富多彩,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日本京都著名的“梅小路公园”内有个名为“生命的森林”的生态园林,能够进行自然生态环境观察、修复等研究项目。面积0.6公顷的公园内,植物种类达到382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园”。研究人员在该公园调查了植物种的组成变化、植物群落、昆虫生态、土壤、动物、鸟类、菌类、森林生态环境、环境管理等,取得了惊人的科研成果。
1986年5月,中国园林学会在温州召开的《城市绿地系统、植物造景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上,提倡要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十几年来,生态园林建设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上海民星新村的生态园林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社区绿化覆盖率为37.5%;乔灌木共6238株,其中乔木为748株,行道树为112株;草坪1130平方米。绿化价值以每年计:产生氧气为16.7吨,价值3万多元;吸收二氧化碳约79千克,减少损失207元;除尘15.2吨,节约清洁费1000元;蓄水2085吨,价值183.5元;调温相当电费35万元,总价值为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