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3年,广东省惠州市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民环境范例奖”(即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建设奖)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惠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紧密相关。
组团式规划尊重自然山水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濒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为邻,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惠州是一座山水城市。东江、西枝江两江在城中交汇,像两条碧绿的绶带围绕全城。城西、北、南三面群山环绕,峰林叠翠;大小湖泊为数众多,美不胜收。
1980年,惠州提出“控制旧城、保护西湖、发展北区”的城市规划,选择组团式布局模式,各组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组团间留下自然的山岭和水体。使郊区大环境绿地与城区内小型绿地相结合;山系绿地与江湖水系绿地相结合;带状绿地与块状绿地相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相结合;历史文化保护与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生产性、防护性绿地与景观游赏性绿地相结合。规划模式由“东城西湖- -城中(西)湖--湖(群)中城”,记载了惠州由“古城--旧城--新城”的发展轨迹。
园林绿化创建网络格局
惠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描述为:“二环、四带、一中心,一网、六块、八大园”。
“二环”即外环和内环。外环于城乡结合部,利用原有的大片自然山林生态保护区及农田林网,形成宽度不小于1公里的基础性环状绿带。内环是由市郊风景区及水源保护区形成的环状林带。
“四带”是由东江和西枝江组成的两条沿江景观林带及铁路和高速公路防护林带构成的另外两条林带。滨江景观林带宽约20米,铁路及高速公路林带宽约50米。“四带”是穿越于惠州市区的绿色大支脉,它们将郊外的新鲜空气导入市区,加强了空气流通、降低了城市静风率,有效地改善了惠州城区的环境质量,减少“热岛”效应。
“一中心”指江北新行政中心区,由中心绿化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园林、美术馆园林文化馆、青少年宫等项目组成。
“一网”由贯穿城区的环状绿化带及发散到境外各方向的绿化带构成。道路单侧绿化宽度可达30米。
“六块”即西湖景区、红花湖景区、金山湖景区、山林景区、汤泉景区和角洞水库,构成城外大湖群。
造景构筑宏观空间
惠州规划明确指认:经营山林、疏浚水系、拓展景区要贯穿创建园林建设的全过程。惠州城内的自然山体除个别用于市政建设外,要全部用于绿化。因此,惠州的山系在建筑、水体、林带的衬托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构图。白云缭绕的峰山、如凤冲天的螺山、形若戏狮的狮山、似龙出水的太保山……合理的规划真正使惠州达到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观效果。
水景是构成惠州景观最生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东江和西枝江是惠州市的两条重要水景轴线,江中的各种植物及岸边的湿生植物组成的景观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目前,惠州提出“两江是门面,西湖是后花园”的建设构想,要使城区尽量向西山借景、借水、借绿,以形成“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在林中、人在花中”的花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