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上海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严玲璋了,但却第一次感觉到她的疲惫。连日的赴韩国考察加之回上海后繁忙的学会事务,她的身体有点吃不消。在不得不遵照医嘱在家静卧了两天后,严玲璋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初冬的阳光照进室内,温和而纯净。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落到了她近期参加的第七届韩中日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上。
一届务实的研讨会
“韩中日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定期举办的风景园林界的交流会,每年一届,由三国轮流主办。”严玲璋介绍,“本届研讨会是第七届,由韩国造景学会主持,在汉城大学举行。研讨会从10月22日至24日举办了三天,共有116名代表参加。”
严玲璋对韩国造景学会在会议组织方面的高效有序深表赞赏。她说:“整个会议开得很紧凑,过程很流畅。韩国造景学会会长任升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秉洛、日本造景学会会长田代顺孝分别发表了简短的致辞后,与会的三国代表便围绕会议的主题‘21世纪大都市的绿色网络’开始报告和讨论,会后针对讨论中涉及到的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报告和考察都非常有针对性,收益不小。”
严玲璋之所以关注韩国方面的会议组织工作,是因为下届三国研讨会将在中国举办。很显然,会议要开得见成效,组织工作很重要。目前,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已经排上了严玲璋的日程表,而且还有些紧迫。“我们在向上级汇报的同时,也正积极准备。”严玲璋说,“ 明年由我国‘接旗’,目前需要考虑主题。”据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已经开了讨论会,初步有了意向,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动基层力量。严玲璋说:“近期将召开一次理事会,请大家来提建议。接下来再开一些小型沙龙,让更多的人谈看法,谈观点。12月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确定主题,因为相对于财力来说,一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才是最重要的。”
谈到三国的交流,严玲璋指出,我国的学术水平与日韩有一些差距。很多短期行为造成了我们数据积累太少,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而日韩很重视数据积累和总结。
印象深刻的韩国园林
第一次参加中日韩风景园林研讨会的严玲璋,对韩国和日本的园林文化并不陌生,但与韩国园林几天的“亲密接触”,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一:生态理念为主体的环境美化与为民服务的结合。
韩国汉城的和平公园原来是一座95米高的垃圾山,对当地造成了极大污染。从1978年开始到1993年,当地政府花了15年的时间将垃圾山改造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山上植被都是自生自长的,没有刻意地从外地引种,公园内栽植的花较少,降低了维护成本。市民除了能享受到美丽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获得科普知识。山下的科普馆告诉人们自然消化每种垃圾需要的时间,同时配有环保宣传片,反复播放。
对比我国的情况,严玲璋说:“我们还缺少用生态理念与园林建造结合的典范。很多设计人员的作品中真正生态的东西不多,树木求大求多。这既有我们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我们设计师理念的原因。” 她反复提到一个德国专家对她说的话:“我们走过的错路希望你们不要走,这条错路就是过分的人工化。”她认为,生态园林应体现在以最低成本、最少浪费资源而得到最好效果上。“风景园林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风景园林对于生态的意义。”严玲璋强调。
感受二:园林建设吸引市民参与。
韩国清溪川原本有条臭水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条水沟被填掉,又建起了高架桥,但市民对于噪音越来越不满,向政府请愿。民众对自身环境的关注直接推动了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展开。谈到这里,严玲璋兴奋地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复原项目的展示馆就放在清溪川工地的旁边,并建有一个市民接待室。通过模型和资料片,市民能了解到清溪川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釜山是上海的友好城市,该市政府大楼底层就有关于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划,免费对市民开放,并有工作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帮助市民增加对城市的了解,提高他们参与市政建设的认知水平。”
感受三:重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延续。
由于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关系,在韩国文化中总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严玲璋说:“韩国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一些在中国消失的文化痕迹能在韩国发现。像汉城的南门、东门都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一些古建筑也保存得很完整。这里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