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开始通过城市与郊区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来扩大城市绿地的面积,走生态大园林探索之路。其中,建设环城绿带就是常用且有效的措施。例如,上海已在外环线建成宽5 00米、长97公里的环绕市区的大型绿化圈。合肥已建成长8.7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达到136.6公顷的环城公园。西安将沿城市高速公路建设宽100米至300米,长67.5公里的林带。所有这些都说明,环城绿带建设正成为城市绿化规划的趋势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所采用。
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建设环城绿带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整体效果,破坏掉大量农田、小湖泊、河流以及沟渠等。事实上,自然的农田,如水稻田、玉米地、油菜田更加迷人。我国青海湖体育旅游胜地的成片油菜花已成为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7月份, 60万亩油菜花都会形成波澜壮阔的特有景观,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人。这种农业景观对于维持周边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丰富城市景观类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景观异质性能使城市景观保持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抗干扰能力。景观异质性还可以保证城市景观在某种干扰下,局部斑块的稳定性虽然遭到破坏,但整体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所以,大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不一定全部要求林带化,可以根据实际地形地貌,保留原有的农田、湖泊、河流以及沟渠等。林带结构也不一定全部是原始森林或者当地的地带性顶极群落,甚至于人工植被、草地等也能构成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其中,疏林草地比起大型草坪,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
植被与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两条主线。环城绿带建设要求在重视植被(尤其是林木)功能的同时,与水系、水体的保护联系起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植被(森林)是城市的“肺”,河流、湖泊是城市的“肾”。一方面,植被可净化地表径流、吸收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使城市水体和水系得到较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有效保护水体可以改善绿色植物生长的供水条件,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周围空气湿度的时空分布,影响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促进环城绿带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功能。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倡“生态优先”,许多大城市中环城绿带建设过于强调生态价值而忽略其观赏性。在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环城绿带具有天然生态系统所具备的景观异质性,包括资源利用、物种组成以及龄相结构上的异质性等,它们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大部分天然林都是树龄交错的,其间总有发育良好的树苗、补充树层以及成熟树木等,使得森林系统具有自我维持的能力。
尽管环城绿带中人工林的特点是物种、年龄、结构、间距、排列均整齐划一,具有非常强烈的景观美感,对于整个区域的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的维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面积的人工林无异于“绿色沙漠”,其中的树木长大后很难形成层次丰富的结构,也容易引起其他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控制环城绿带中人工林的面积,在营造人工林的过程中,多进行人工混交林的种植,或者针阔叶混交,或者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混交。
另外,城市边缘地区是连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农村的纽带,承担着传递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和农村生态服务的功能。我们应该重视农田生态区域在环城绿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该区域内的天然植被的恢复和保持工作,增加一些绿色廊道,以供作为控制害虫和授粉媒介的野生动物所用,使其成为扩大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及满足人们体验传统农耕生活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