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公园绿地的建设而言,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获得视觉审美效果,更是为升华其精神审美内涵。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出现,反映了景观设计师对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与改良愿望,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 社会,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也进入了向大规模第二、第三产业转型的阶段,城市中衰退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地区开始了重建与复兴,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和城市化程度迅速提升,过度的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破坏了城市及其周边原有的环境结构。
这种改变要求出现新的城市景观形式,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必须能够刺激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的良性发展。许多景观设计师试图采用西方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以回应这种要求。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社会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契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以达以既要维持景观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规划途径。这种规划模式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受中国城市本身的结构、规划目标、建设成本以及这种新型景观形式本身的复杂性与中国城市经济的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公园绿地规划中尝试引入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的模式。
所谓示范型生态景观是指在某一生态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性代表作用,将艺术手法与生态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景观创作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以其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将赋予了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作为范例向人们展示生态景观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箐箐世界”中出现了以废旧轮胎、回收易拉罐组成的景观动工,是景观设计师实现他们对于示范性生态景观理解的雏形,在当时的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后,国内的其他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示范型生态景观。
1998年,高扬保护水环境旗帜的主题公园--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标志着示范型生态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日趋成熟。活水公园展示了锦江支流的净化过程,设计师从两个角度展开设计。首先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尽管每天只能净化200立方米的河水,但是水体净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溪流、池塘等都一一展示。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一目了然。其次是在整个系统的旁边安置了不同形式的解说牌,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公园的整体布局呈“鱼形”,由鱼嘴而入,走向鱼尾的整个游览序列充分展示了健康与活力,更显示了其生态美,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
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所有的应征方案中都出现了示范型生态景观。
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与澳大利亚URS有限公司共同提交的“ 龙凤呈祥”方案中,特别以“环保教育中心”为命题,设计了示范型生态景观。环保教育中心位于湖区、湿地和森林交界处的中心位置上,通过与森林公园各个有关地点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得游人可以在线观测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环保中心本身则采用能源自给的建筑模式,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和自我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以生态示范的形式展示新型的景观建筑是如何减少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依赖。
现有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领域,通过模拟自然净化水体的过程形成人工湿地景观,或者是直接将工业或生活废物当作材料用于建造景观小品。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带动示范型生态景观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会出现诸如与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