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温克勒报道了在长叶蝴蝶花切割叶片的中脉上形成了花。查理艾等(1971)对经定量短日照处理在蛭石上生长的植株叶片,也进行了相同的切割处理,也同样观察到花的形成。他们认为,短日照的培养条件对外植体花的发端有利。在包含有吲哚乙酸(2ppm)和激动素(2Ppm)的培养基中,培养经切割处理的蝴蝶花叶片,也观察到营养芽和花芽的形成。 查理艾(1973)用茎和叶子切割的片断做外植体进行培养,并用36℃的高温处理,结果使花芽的分化推迟。而当用萘乙酸和节基腺嘌吟处理时,对花的形成却产生了强烈地抑制作用。泰尼莫托和哈拉达门979—1982)详细地试验了环境、生理、营养和激素调控离体植株开花的效果。他们用茎的片断做外植体进行培养,发现当加入细胞分裂素时,会强烈地促进不定芽的分化。但这种作用却会被加入的植物生长素抑制,而花芽的分化是在加有较高浓度的萘乙酸和苄基腺漂吟的培养基培养的植株上出现的。 使用稀释的murachige和skoogs培养基和或从培养基中除去硝酸铵,能增加不定芽的分化,若在以后的发育中不加植物激素,可以形成花序。在培养基中如增加蔗糖浓度,可使花芽形成的频率增加并刺激开花。可见,硝酸铵的抑制作用和高浓度蔗糖的促进作用,只对花芽的发育效果显著。若以处于生殖阶段的12周龄的植物为材料,从茎上切取片断做外植体培养,使用玉米素处理会抑制花芽分化,但加入IAA却没有这种作用。经试验证明在培养第一、二周的材料上时(不定芽形成期),花芽的发端和发育会受到刺激,不仅会诱发大多数培养材料产生花芽,而且使它们多数都开了花。赤霉素和脱落酸使用到从12周龄植物上切取的茎片断外植体的培养物上,会影响花芽的形成。 生理因素,诸如外植体的大小、母本的年龄、和所取外植体来自茎的哪一部分,对离体花芽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试验证明,2—8毫米长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上可以形成花芽,但10—12毫米长的外植体,却只能形成营养芽。同时还发现,开花频率最高的外植体,是在刚刚进行花芽分化的母本植侏上切取的。而花芽形成能力的梯度,是取自茎较高部分的片断比取自较低部分的片断形成频率高。 除此之外,还观察到植物激素对取自不同年龄母本的外植体有不同的效果。发现吲哚乙酸对2——20周龄外植体的花芽发端和发育有促进作用。而玉米素,无论是对从茎基部或从18——20周龄植株上取材培养的外植体,都能促进花芽的发端和发育。由此可见,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培养的外证明,当将1AA仅仅使植体,对植物激素的反应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产生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内源激素的水平不同,和它们对植物激素的敏感性和/或在外植体中所固有的其他本质上的差异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