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行政机关的领导以前会对来办事的人说:“这个民营企业的投资申请,我们得根据有关政策文件,先审批一下再研究决定。”可是,这句话中至少有3个词不符合世贸规则,以后随着WTO规则的深入人心,它们将逐渐“过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进勇教授说,上句话中会“过时”的3个主词分别是“民营企业”、“文件”、“审批”。卢进勇进而解释说:“这几个词并不是说就会从人们生活中消失,而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失去意义或者作用越来越小。比如说‘民营企业’,国外从来就没这个词,国际上都是按照所有权的不同,把企业分为国有、私营、股份制等类型。而我国是按照经营权的划分标准找了个‘过渡词’———民营企业。”
另外,“文件”、“审批”、“研究”等词的使用范围也会缩小。根据世贸规则,任何部门都应该根据法律法规办事。据了解,要“过时”的词儿还能整理出不少。中国外经贸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马宇也提出了更多可能会“过时”的词儿:“国产化率”以后不该再提了;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也将被“登记备案制”所取代;就连许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中国特色”也应局限于宏观领域,微观的事儿还是应少点“中国特色”,多些“国际惯例”。
马宇最后还分析了这些词儿“过时”的历史原因: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留下来的“专用词”。当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导作用逐渐转化为间接调控功能,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些词就该被淘汰了;二是意识形态中的“过渡词”,当人们逐渐由不习惯到习惯,尤其是用国际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事物时,“过渡词”也就可以退出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