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科普教育,而科普教育要想取得成效离不开有一批能够专心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的刘金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从1952年18岁进入植物园做一名见习员,到1979年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的科普期刊《植物》杂志的编辑,直至1994年退休后到现在,刘金和植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做了大半辈子的植物科普工作。身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的他,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让植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不知是不是常写科普文章的缘故,和刘金聊天,他的那种踏实与平和让人感觉就是像在读一篇科普文章,正如他对科普文章的两点领悟:
一是深入浅出。他说,很多科学家都是科普工作的有力推动者,比如李四光、竺可桢等。他们对一项研究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后,再满腔热情地运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将其传达给普通读者。好的科普作家常常会把几万字的论文写成几千或几百字。现在很多人都比较重视论文的写作,其实科普文章是要在吃透论文的基础上才能写好的。就像看一个人一样,需要从多方面了解观察,然后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写出来。因此,科普也是一种创作。
二是准确实用。科研成果最终是为了应用,所以科普文章要重视数据和描述的准确性,如花卉的栽培、修剪、施肥等操作规程忌讳“ 适度”这样模糊的字眼。让刘金体会最深的是他1979年根据自己三年栽培实践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夏季优良水果--草莓》,当年一位安徽读者根据这篇文章生产的草莓亩产达到了3700斤,对他十分感谢。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于《中国科普名家名作》中。刘金说正是因为写得实实在在,能够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才会体现出科普文章的作用。
用手中的笔和自己的经历来做科普工作,刘金乐于此道,也善于此道。早在刚进植物园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参观者询问植物的情况,他就感觉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植物》杂志当了多年的编辑,刘金不认为做编辑就是单纯地为人作嫁衣,而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多年在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做植物栽培的一线工作以及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为刘金做科普工作打下了基础。对于那些实践经验多、实用性强但文字不够精炼的文章,他总要与作者切磋和协助充实内容,帮助他们用流畅的文字写出科研成果。他觉得写文章和出书都不能过于浮躁,尤其对于应用植物研究工作来说,细微的技术经验常常是读者最需要的内容。做编辑也一样,只有多积累,才越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年来,刘金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同时也参与编辑出版了不少相关图书和专著。由他参与编写的《儿童知识画库》于1993年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八个部委联合评选的“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1994年退休后,主编《时尚花卉丛书》、《现代花卉》等十余册,还为中科院新世纪《科技丛书》和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教材《花卉栽培》、《中草药栽培》等图书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在北京科普创作协会成立20周年时,刘金由于在繁荣科普创作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获得了表彰。2001年,他与孟庆武一起主编的《大众四季花卉图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
刘金认为,科普“搭桥”,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除了依托杂志举办一些培训和科普活动外,刘金还经常参与一些有关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有机食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他给记者拿出了他刚刚为北京延庆玉都山旅游区的建议书,希望这里能建设生物教学基地和北京高山牡丹园。同时,他一直关注的盐碱土绿化工作又有了新进展,由中国林学会筹措资金出版的《盐碱土绿化技术》一书即将问世。
刘金说:“现在生活安定,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为社会做点事,也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