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一些住宅区内,常可见到一种羽叶长大,干形通直,叶鞘粗宽的棕榈科树木,这就是油棕。
油棕树,原产于非洲坦桑尼亚等国,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国早已有引种。在这些国家里,它们生长良好,结果丰富,可产大量的油棕油,而油棕油既是优良的食用油料,也可作为工作用油脂,经济价值高。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次从亚非热带国家引入油棕,栽培于海南省和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南部的某些农场,目的是作为油料经济树种,发展油棕油生产的。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验证,也许是气候环境不适,也许是品种不良,也许是某些授粉等技术掌握不够,结果是,虽然我国油棕栽培面积不少,但结实情况很不理想,其作为油脂经济作物的目的未能取得成效。
而与此相反的情况是,人们在园林绿化中注意到油棕具有优良性状和优美形态,于是把它引入公园、庭园和住宅区中,使它成为绿色点缀树种,为我国南方园林风景增添了亮丽的景致。
今天,人们见到的油棕,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各地农场繁育栽培成型的。经过移植,它们通常都能适应新的环境,除了仍然难以丰富结实外,植株本身生长良好,干高可达10米,羽状叶长达5米。
此外,油棕叶片宽阔,在砍掉叶片后,留下的叶鞘形成的凹处,又是许多特有植物自然生长的环境,其中特别宜于肾蕨的生长,以至出现在油棕叶鞘间,自然生长出大量肾蕨的奇特景观(见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