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横沟镇的湖北省林业局种苗管理站采访。该站种苗场内一片繁忙的景象,种苗站站长夏志诚正在和站里的职工及其家属们一起植树。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凝聚力,让职工感到种苗站的每项工作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二是增加职工的压力和市场意识,使种苗站的工作走向制度化。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科技和管理,发展壮大湖北省种苗业,为全省苗木把住源头,做好后盾。
湖北林木种苗场是全国17个省级示范苗圃之一,目前一期投入2500万元建成2000亩,分为综合区、工厂化育苗区、良种展示区、种子园和大田生产区五个区,现有100多个苗木品种。站在种苗场的最高处,记者看到桂花、广玉兰、杜英、雪松、银杏和樟树等主要树种郁郁葱葱,不仅规划整齐,而且都已成规模化生产。种苗场总经理张志敏告诉我们,从今年开始启动的二期2000亩工程,计划三年投资3000万元,将这里建成年产苗木2亿株的优质种苗繁育中心。为此,他们从瑞典、法国和荷兰引进了自动播种线和4公顷的温室大棚,进行良种繁育和现代化生产。有了科技支撑,还要有机制保障。为了给种苗场注入活力,他们以苗圃现有投资作股,与国内上市公司———西安达尔曼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有限公司,不仅进一步盘活了资产,也为种苗站“一站两制”改革铺就了环境。
夏志诚说,让全省的种子从统一渠道进出,全省的优质苗木有所保障,科技是关键,林木种苗场力争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种苗示范基地。而从去年开始的中日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中国湖北省林木育种计划”已进入二期,日方又计划投资5亿日元,通过普及林木技术和知识,加强林木资源的保存。该项目自1996年展开以来,日方已投入5亿日元,经过双方努力,现已建成拥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装备的实验室、玻璃温室及气象观测室等,引进日本、美国等地杨树新品种970个,初步选育出适合江汉平原和高山的13个杨树品系,引进日本落叶松家系213个,建成37公顷的马尾松、木杉、日本落叶松、杜仲示范园。这个项目引进了世界先进种苗技术,利用湖北省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林木种苗场作为苗木示范基地,将实验室的成果推广到苗圃里,同时收集全国的珍稀树种,成为全省绿化和造林的“工厂”。
在狠抓项目的同时,种苗站积极推进林木种子“两证”(《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和《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制度,强化种苗市场管理,目前已签发“两证”600多份,有效规范了全省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活动。把科研推广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的良性循环使湖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树立了湖北省林木种苗工作的新形象。目前,全省种苗国债项目有69个,林业育苗面积达14.2万亩,去年全站完成营业额310万元。而中日合作林木育种项目和新成立的生物技术中心、湖北省林木种苗场壮大了全站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基础。
除了靠科技示范来引导外,种苗站自身的管理工作也走向了科学化。他们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竞争机制“双制”齐下,强化内部管理。夏志诚说,岗位责任制是一定职能,二定制度。而竞争机制是一个单位具有活力关键所在,其目的就是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经营部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行政部门也要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领导到职工,每个职位都有自己的职能和制度,每月进行考核。要出台一项制度,改变一片行为。为了确保制度的执行,夏志诚说自己有三个原则,一是带好头,二是一碗水端平,三是无私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