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性是指对生长环境中不良土壤、气候、病菌等的适应能力。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是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完善起来的,使之形成了一套对付不良环境的特殊本领。
抗病性。植物体表有防卫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即往往含有有机酸类和脂肪物质的一层角质层和蜡质层,它们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一起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使企图入侵的病菌到处碰壁。第二道防线是植物体内的酶系统。病菌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植物某一组织后,这个部位的氧化酶就动员起来,使组织的呼吸作用加强,氧化分解病菌产生的素素,起到“消素”的作用;同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加快以后,可抑制病菌的水解酶的作用,使它不能分解利用植物的有机物而无法生存。旺盛的呼吸作用,还能促进植物伤口部位形成木栓层,加快伤口的愈合,把健康组织与受害部位隔离开来,阻止病菌的扩散蔓延。植物除了拥有这两道防线外,还能采取一些有效的“战术”与病菌作斗争,如分泌抗菌素物质,直接杀死病菌。大蒜能产生有强烈杀菌作用的大蒜素,它比青霉素的杀菌能力还强100倍。
抗寒性。植物有多种机制去对付环境中的低温。一些落叶花草树木,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下降,在体内便产生脱落酸,来抑制芽的生长,降低养分的消耗,促使叶子的营养物质向根、茎、枝上转移,作为越冬的“粮食”储备起来。当准备工作就绪,树叶就开始脱落。树木落叶,既可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又可使细胞内的脂肪和糖增多,细胞的渗透压相应增高,冰点降低,从而增强了抗寒的能力。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则在它的叶子外面裹着一层完全不透水、不透气的蜡质,使水分不易蒸发,它的内部细胞原生质胶体有一种保持水分的能力,细胞的内表面又有厚厚的纤维素膜,形成不透气的拟脂层覆盖着,把细胞保护得好好的,使其严冬腊月仍枝叶葱笼。
抗旱性。这是植物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性,一般包括忍耐脱水和过热的能力。如仙人掌和龙舌兰等能够贮存水分,仙人掌的茎变得肥胖而肉质化,气孔下陷,叶子退化,体内的薄壁细胞贮存着大量的水分,细胞内也含有丰富的粘液,使得不分蒸发变得极为缓慢,增强了抗旱性。山艾的叶片细小,表面覆盖的腊质层能减少水分的蒸发。还有一些沙漠植物能落去叶子甚至所有枝条,以适应降水减少的环境。有些植物能够调节自身的水分代谢,极度干旱时便进入假死状态,变得非常脱水和抗热。
抗盐性。各种植物可容许的盐渍化的界限是不一样的。如豆科植物的耐盐性很弱,棉花、向日葵、高粱次之,而甜菜、粟、芦苇比较耐渍害等。很多植物为了抗拒盐害,巧妙地运用泌水的办法,把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以淡化自己。如瓣鳞花在吸收盐分后,还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当水分蒸发干后,析出盐分结晶经风吹雨打或露水洗涤,就完全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