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区大面积建植草坪,给市民创造了优雅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轻二次扬尘起到重要作用。
包头地区的草坪建植始于80年代后期。最初是将自然界生长的苔草,切成草坯块,移植到绿化区域。苔草离开了原有的生境,大多在一二年后死亡,同时还造成了原生植被的破坏。90年代后期开始从国外引进大量草种。截止到1998年底全市草坪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米。草籽主要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丹麦和荷兰引进。包头市园林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先后引进50多个草坪品种,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系统比较,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18个品种。1996年至1998年间,包头市区大面积建植草坪,由于草种市场混乱,进口渠道多,又缺乏统一管理,使得一些单位草种选择不当,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包头地区草坪的建植方式多年来一直沿袭着春播,圃地育苗,夏、秋分栽,坪床很少施肥。许多草坪无灌溉条件,一些草坪灌溉方式落后,大水漫灌,渗漏严重或浅水勤浇,因此,很多人认为种草坪费水。
草坪的建植素有“三分建、七分养”的说法,但包头市草坪目前的状况是重建植,轻养护,因此出现了杂草侵染严重,加之修剪、灌溉不及时,常常表现郁闭度低。已建成的草坪由于管理水平低,草坪生长到了一定年限后,没及时进行断根复壮处理,存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潜在危机。1997年至1998年一些草坪已出现较多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但草坪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还未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