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 年昆明国际花展上,来自日本大田
花卉有限公司的董事小杉圭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从日本花卉进口、生产及消费三方面介绍了日本花卉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将分别予以刊登,本期主要介绍日本花卉进口情况。--编者
从向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进口花卉发展到如今的多国进口;从进口高单价珍稀品种转变为引进低价普通品种;从只进口中国的树枝类产品到进口中国多种花卉,20年来,日本花卉进口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起这些,日本大田公司董事小杉圭一感慨万分。
进口范围不断扩充
据小杉圭一介绍,日本进口花卉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后期花卉进口业开始迅猛发展。1985 年,日本从国外进口的花卉总量为3904 吨,1989 年增加到13368 吨,增长率达到了242%。这一时期,日本主要进口泰国的洋兰、我国台湾的菊花和洋兰。
进入90年代,日本花卉进口国扩大到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有着与日本截然相反的季节和气候,因而也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反季节花卉进口的潮流,进口量明显增加。1995 年,荷兰出口日本的花卉在数量和金额上曾一度超过泰国。90年代后期,一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国家,也凭借可以周年生产花卉的优势,开始进军日本市场。
近几年,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国家因产品品质渐渐得到日本人的认可,也开始成为日本的主要花卉进口国,花卉进口量稳中有升,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小杉圭一认为,今后几年里,日本花卉进口国还将继续增多,新增的国家将以赤道周边地区为主。
进口品种不断丰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进口的花卉以洋兰、菊花等为主;后期,荷兰的香水百合成为畅销品种。那时,从荷兰进口的香水百合单支售价可达6000 日元(相当于500元人民币),但仍有大量顾客。到90年代后期,随着进口范围的扩大,日本进口的花卉品种也日趋丰富,低价格普通花卉产品成为进口主流产品。月季、康乃馨、切花菊这些以前不常见的进口花卉品种,成为活跃在日本市场上的拳头产品。
在日本,花卉最早用于企业装饰、礼品包装、婚丧嫁娶等方面,所用的都是一些价格昂贵的花卉品种。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家庭消费逐渐占据花卉消费的主导地位,低价高品质花卉随之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小杉圭一认为,随着花卉新品种的不断增加,日本进口花卉的品种也会随之更新换代。新品种、高质量、高观赏价值的花卉将是日本今后进口的重点。
增加从中国进口花卉
谈到进口中国花卉的发展历程,小杉圭一说,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中国进口菊花,但因产品货源和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进口数量不大。
日本真正开始关注中国花卉是在1999 年昆明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那届博览会让日本花卉企业对中国花卉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当年,日本便开始从中国大量进口月季、康乃馨、菊花等品种。
2003 年,来自中国的花卉产品已占日本花卉进口总量的7%,金额占3%,总计约92亿元人民币;来自中国的叶材和树枝类产品进口量则占此类产品总进口量的69.7%,金额占43%,合计超过3000 万元人民币。从大田花卉市场的统计来看,2004 年从中国进口的花卉数量达600多万支,在大田市场进口总量中位居第3位,金额约27亿元人民币,位居进口额第6位。
虽然中国向日本出口花卉成绩斐然,但一些不良的因素却阻碍了中国花卉的出口。
首先,日本对进口花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尤其是时间性,如进口康乃馨多是配合日本节日进行,如母亲节和阴历的春分等,每到这个时候,日本就会大量进口康乃馨。因此要进军日本花卉市场,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用花习俗。
其次,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月季因运输途中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月季运抵日本后,花瓣破损严重,进口商不得不再请当地工人去除受损的花瓣,增加了进口企业的成
[1] [2] 下一页